201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这是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再动员、再部署,要求明确、指向清晰、意义重大。
一、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乡村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富裕农民、繁荣乡村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乡村产业总体上还存在经营主体规模小、生产经营分散、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链条短等突出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快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把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制度等引入乡村产业,对乡村产业进行全行业、全流程、全链条现代化改造,尽快构建起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产业要发展,目的在富民。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发展乡村产业,既要调动和保护好企业家及乡村产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和保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农民群众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构造有利于农民群众共享共荣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展乡村产业增值空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产业要升级,循环当畅通。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放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大背景下谋划和推动。既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强化城乡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结,促进城乡之间的经济循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基础支撑,又要努力为城市经济部门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现实的消费需求,加快国内城乡经济大循环,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加快形成工农互补、城乡互促、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解决乡村产业体系短板弱项要着力推动全产业链建设
1.强化全产业链思维。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已经演变为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之间的产业链、产业体系间的竞争。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必须强化全产业链思维,从乡村产业链全局视角,对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布局进行系统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对乡村产业全链条、全过程、全流程进行科学分析,找出乡村产业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遵循现代产业发展规律,精准施策,对症下药,补齐乡村产业体系中的短板和弱项;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培育现代农业标准“领跑者”。
2.突出县域这个重要载体。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立足于县域,把产业链的主体留在县域,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3.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乡村产业,源头在一产、原材料在基地、薄弱环节在生产端。尤其是面对大量规模狭小、经营分散的小农户,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难度大、路程远。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原材料供应基础。
4.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我国乡村产业“原字号”居多,卖原料、卖初级农产品,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不足。我国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之比不足2.5,而发达国家普遍在4—5之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我国乡村产业体系最突出的短板。要大幅度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深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利用最新科技研发成果,开发全系列、多品类的农产品及加工品,挖掘和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者需求。
5.着力打造稳定供应链。我国农村仓储物流体系建设严重不足,尤其是产地仓储设施落后,冷链设施缺乏,成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的瓶颈因素。要推进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流通现代化,加快产地仓储设施建设,特别是冷藏设施建设、预冷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农产品收获、仓储、运输的无缝对接。推进产地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构建从产地到消费者通达便捷的物流配送体系,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现代供应链。
6.拓展乡村产业增值空间。伴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居民消费开启了新一轮升级换代。随着现代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电子商务、微商、直播电商等各种新兴商业模式涌现出来,为乡村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开发和利用农业与乡村的多功能性,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康养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鼓励城市居民、返乡回乡人员到乡村创新创业,促进城市资源要素和资金向乡村投入,丰富乡村业态。
7.促进乡村产业集群发展。集群发展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标志特征。要立足县域打造各类产业园区,推动要素集聚和产业集群,形成乡村经济增长极。结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加强资源整合、要素聚合和政策集成,以市县为单位开展创建,争取到2025年创建500个示范区,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
8.完善联农带农益农机制。要进一步总结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广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家庭农场”等联农带农益农机制,让农民参与产业链建设,分享乡村产业发展利益。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完善支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突破就农业谈农业、就乡村谈乡村的思维定势,站在“两个大局”的政治高度,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好改革这一法宝,着力解决影响现代乡村产业发展的难题堵点,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发展乡村产业,首先是解决用地难问题。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盘活闲置农村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要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抓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30年试点,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三权分置”政策,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给予平等保护,给土地经营者以稳定的经营预期。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盘活闲置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和建设用地。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乡村产业发展资金保障。发展乡村产业,突出是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以市场化方式创设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用于乡村产业发展。用好专项债,助力乡村产业升级改造。落实土地出让收入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政策,加大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强化对农业信贷担保放大倍数的量化考核,扩大农业信贷担保规模。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和考核办法,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模式和服务,增加中长期信贷产品,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稳妥、规范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探索生产、供销和信用“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加快农村信用合作发展,促进其回归农村本源。尽快破除乡村产业经营主体与金融信贷、担保、保险等机构的信用障碍,构建涉农信用信息数据体系,发展农村信用贷款,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加快构建融担保、保险为一体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3.加大人才培训和创业指导,为乡村产业提供智力支撑。发展乡村产业,关键是解决人才进不了村、留不住的问题。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完善乡村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增加乡村人才培训投入,分领域、分层次强化农村职业培训。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改善乡村居住生活条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各类人才返乡进村创造条件、营造良好政策环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各类专业化社会化组织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经营管理、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各类创业辅导。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经济》2021年第4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