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忱:党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

[ 作者:刘忱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1-06 录入:曹倩 ]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新时代党领导“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党的领导肩负着领导乡村振兴和自身建设的双重使命。为此,须从顶层设计入手,以党内法规的方式明确各级党组织的职责,制定出工作中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在工作实践中,党的领导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各个工作领域延伸,特别是要在领导经济发展、乡村治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开创乡村振兴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党的领导 “三农”工作 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领导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其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让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1.党的领导是确保乡村振兴政治方向正确的坚强保证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华儿女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率领广大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集体化发展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开启了农村农民共同发展进步的新篇章。历史已经验证,中国共产党是农民的引导者、带路人,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心骨。党的领导在农村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最重要的是确保农村发展的政治方向。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就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就作为一项基本性制度确定下来。这项土地制度的确立,使中国农业结束了几千年的小农生产模式,走上合作化、集体化的现代化之路。农民因此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文化事业和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级党组织通过对这一制度的坚持和贯彻,保证了中国农业农村的正确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农村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石。围绕土地集体所有制,党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农村集体经济制度,为广大农民摆脱贫困、农村融入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石。这个发展方向既体现了党对农村政治方向的领导,也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一项基本原则。具体到“三农”工作领域,“共同富裕”的核心主题就是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面对不同意见的讨论,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只有坚守了这个“魂”,农村集体经济才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逐步壮大,农民收入才会大幅度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才会日益增强,村集体为农民服务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有了这个基础,集体经济才能壮大,广大农村、农民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当代农村发展现实也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好、社会治理能力强、服务群众本领大、村民满意度高的农村,发展起来的原因都是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村支两委班子得力领导,以及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出的政治领导和经济带动作用。

党的领导是强农之本。基层党建为党的领导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上下贯通、内外联结的组织体系。党在乡村既有政治优势,又有组织优势。只有基层党组织才有能力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才能统筹协调各种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农村和基层党的组织肩负着领导乡村振兴和党自身建设的双重使命,乡村振兴希望在党、关键在党。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得到完善和健全。持续打击黑恶势力、宗族山头,促进了社会主义新风尚、新道德的弘扬,公共服务、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生活日益改善使人民群众由衷相信,跟共产党走,幸福美好生活必定在前方。

2.准确把握新时代党领导“三农”工作的新特点

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三农”工作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在农村的社会组织形态上,出现了“去组织化”“原子化”等现象。受其影响,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出现了运转经费不足、活动场所短缺、学习活动减少、素质下滑、组织服务基层群众能力不强等难题。党组织领导、服务农村能力与农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等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形成了指导党组织领导“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系统,对党领导“三农”工作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是更加注重党内法规、指导性文件的顶层设计。明确了新时代党领导“三农”农村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重农强农、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在组织构架上,规定了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乡村振兴工作的基本组织构架。如《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提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才能保障农村的“共同富裕”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在工作中应对时代需求,因地制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二是鼓励各级党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经验。党的文件规定提升组织力和政治功能不能停留在文件中、口号上,不能止步于行政工作,而是要向乡村工作全面伸展,落实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上。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有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着眼长远,久久为攻,一件接着一件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中央领导同志带头,经常到各地农村和基层考察调研,及时总结地方工作经验,并把经验上升为理念和方法,在全党和各级政府工作中推广,给基层组织以肯定,给普通百姓以鼓舞,顺便还帮地方品牌“带货”。在组织权限上,赋予基层党组织更多更有效权能,使基层党支部焕发斗志,有能力有办法服务乡村。今后还需要各级党组织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党领导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模式、新经验。

三是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之间的关系。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既要明确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又要解决好落地问题。对于党的领导而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弱的村要靠好的党支部带领打开局面,富的村要靠好的党支部带领再上一层楼。”[1] 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党组织面临的任务、目标有差异,在工作方法与策略上要发挥各自的作用。

3.全面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领导作用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必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全面领导、系统思考如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乡村振兴。特别是在我国面对复杂国际局势制定出“双循环”战略的现实情况下,各级党组织领导乡村振兴工作,必须认清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在国民经济发展大局中的稳定器、压舱石作用。首先必须立足本地的特殊环境和本土本色,促进绿色特色。党的领导工作重点应该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加快推进农村各个领域的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把党的领导向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延伸,统筹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自身建设。

全面加强党对农村经济建设的领导。抓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振兴,是党领导“三农”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要充分发挥农村资源、生态、文化等优势,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让农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不能等上级拨款,不能等大资本投资,而是立足农村现有的资源,把资源变成资产,把资源转化为价值,使村社自身具有更强实力和动力。党组织领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下一步工作是坚持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政治问题。党组织要积极介入、主动作为,在保障小农户权益的前提下,加快乡村集体资源价值化,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增强集体经济的实力,做好乡村产业振兴这一篇大文章。党组织在深化农村经济改革进程中,要盘活农村资源,运用经济手段组织群众、服务群众,提升群众,不仅能给广大农民带来经济收益,也能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不断加强完善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乡村治理是党对乡村工作领导的落脚点,事关乡村社会稳定和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事关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目前乡村治理仍然是国家治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完善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是首要问题。从治理理念更新、治理体系优化、治理手段创新等方面综合施策,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消化矛盾是主要抓手。
不断深化党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文化是涵养乡村善治的基础。弘扬传统文化、引导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乡土文化价值被忽略,文化失调、精神困境凸显,无形中影响了乡村发展。所以,党组织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乡村文化建设,挖掘传统文化,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乡村的文明程度,增加村民获得感和认同感。同时要开展道德伦理建设,移风易俗,使家风、村风和民风得到净化和提升,形成人人愿意参与、人人乐于共享、人人自觉遵守的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治理格局。

选好党组织的领导班子是关键。凡是发展繁荣的乡村,都有一个团结、积极、肯做事的班子。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带动,好的带头人是发展的保障。党组织的领导具体体现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要加强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党员的政治执行力;要搭建党员积极开展工作的平台,让党员有权利、有能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中形成影响力和帮扶力。党组织还要擅于团结培养青年党员,把更多有理想、有能力的青年吸收到党内来,把有志向有抱负的青年放到农村去,让他们在农村的各项事务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

注释: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领导科学》2020年第6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