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贾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如何提高成功率

[ 作者:贾枭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4-12 录入:王惠敏 ]

早些年,在一次活动上,有媒体问我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我说是“不延续”。时至今日,我的这个观点仍未改变。

品牌是认知,短期内形不成。从这个立场说,不延续或不积累,品牌很难成功。这道理谁都明白,但时下不少地方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却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延续”:

领导“变动”,创牌工程就“中断”。

目前,虽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已是大势所趋,但不少地方的区域公用品牌创建还主要靠个别领导的“重视”或“支持”,一旦这些领导“变动”,创牌工作就“中断”。一方面,继任者大多不愿重复“上一任的事”,希望有所“创新”或“突破”;另一方面,继任者即便不否定“上一任工程”,但也多“重盖炉子另起灶”。比如在某县,由于前后多个“一把手”的工作思路不一致,扶持了多个不同产业,导致这个地方产业不少,但个个都是“烂尾工程”。另外,许多地方农口经费预算不宽裕,一旦有多个工程,不仅经费不够用,领导精力也不够,这也是一种“不延续”。

见效慢的农业品牌建设短期内难出“政绩”,不易“被坚持”。

品牌建设尤其是农业品牌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对希望在任期内就能快速交出一份漂亮答卷的地方官来说,即便他(她)们心里明白农业创牌的重要性,但没耐心等,也很难持续投入,或是时间一长,不自觉地把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导致品牌建设往往是“火热地开场,草草地收场”。客观说,这种现象在时下许多地方还较普遍。

不少创牌是出于“应急”的考虑,一旦“危机消失”,立马“停工”。

现实中,许多地方“遇到危机”时,才选择创牌,一旦“危机”消除或减轻,立马停止创牌,哪怕有时这些“转机”并非人为作用:去年早春时,全国大范围内发生了严重的霜冻天气,因为正值梨果开花期,导致不少果园大幅减产或绝收。因为“预见”当年果市行业的“会好转”,一些地方因此取消了原定的品牌建设工程或计划。事实上,后来不少地方确实也“因祸得福”,因为产品供应量的锐减,导致本地梨果价格的上扬,甚至出现产品的供不应求。但大凡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因此就放弃产业创牌,不止匪夷所思,还略有些“滑稽”。实践中,我发现农业创牌的最好时机是产品畅销时,而非产品滞销时。因为畅销、效益好,老百姓就舍得投入,产品品质就有保障,创牌就更容易成功。反之亦然。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产业发展,不仅要看明白趋势,更要能把握先机,战略性地谋划产业的命运和未来,不能得过且过。

减少这种“不延续”,能大大提高创牌成功的几率。结合农本的实践和认知,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大力宣导,让创牌成为“大家”的共识。

我们说,一旦大家对做某件事有共识,参与的积极性就高,也就更有机会做成功。就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而言,通过举办“观念大课”或“报告大会”,让全体干部和产业从业者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有所认识和了解,就能更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牌工作推动也就更容易做。

目前,政府部门有不少学习会,也有不少学习任务和要求,旨在提升认识、开阔观念、更新知识。另外,不少地方还有各种各样的“大讲堂”,也是集体学习的课堂。举办“观念大课”或“报告大会”,不仅能提升大家对区域公用品牌的认识,也能统一思想,使创牌成为“共识”。目前,农本和地方的合作时,一个“标配动作”就是“理念宣导”,就是给地方讲授区域公用品牌的基本原理及其重要性,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为调研及创牌营造氛围,同时,也让大家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工作形成认识,培养并形成了一批拥护创牌的“粉丝”。实践证明,对区域公用品牌的理解越透彻,就更舍得投入,也更能坚持。

推动品牌“立宪”,从机制上提高品牌建设的“延续性”。

我常说,遇到“爱农业”“懂农业”的领导,是一地“三农”工作的幸运。现实中,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那么“幸运”。因此,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制定“宪法”,对提高创牌工作的延续性极具现实意义。通常的做法是,与专业团队合作,双方共同制定出适合本地的品牌发展战略,制定项目工程,确立行动路线。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设计不只着眼于营销等工作,也着眼于组织、机制、经费、技术等长效机制的设定。战略规划一旦审议通过,就往往变成一地产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或说是“宪法”,可以用“条例”进行修订,但方向性的东西不会轻易被推翻。

另外,设立决策机制也是规避“随意性”和减少“不延续”的好办法。

农本为“隰县玉露香梨”品牌战略设计时,提出每年举办“隰梨论坛”,就是希望其成为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的“年度议事厅”,对上一年做总结,对来年战略部署,不光有本地人参会,也有外聘顾问专家参加,由于人员的广泛性以及各自角度的不同,加之研讨会这样一个相对民主的决策方式,大家能畅所欲言,也容易群策群力,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保障了思路的不走偏,也提高了工作的延续性和创新性。

“出成绩”,让大家对创牌从“口头响应”变成“心里认同”。

我们常说老百姓是很现实的,这不是说老百姓世俗,而是说只有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才会打心眼里认同并支持创牌这件事。农本咨询的顾问、三农专家顾益康老师曾说过,三农工作要能落地,就要有“三进”,即“百姓‘进钱’,企业‘晋级’,领导‘进步’”。我以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要遵循这“三进”原则,追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创牌要有成效,就要求品牌建设既要有高度、也要接地气,既要有规划、也得有策略,并能分阶段有层次的推进。如去年农本为“洋县黑米”进行战略设计时,针对洋县黑米的加工优势和米企渠道短板的问题,我们整合行业资源,力推洋县开展“三大战役”——品牌发布、新零售推介、跨渠道招商,使得洋县黑米在当年上市季,稻谷收购价和黑米批发价和往年相比,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米企的积极性,也给洋县黑米品牌建设注入了强心针。

我认为,只有人们打心眼里认同一件事,这件事才更有机会干成功,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也不例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本咨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