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邓建平:工商资本下乡,是洪水猛兽还是雪中送炭

[ 作者:邓建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3-06 录入:王惠敏 ]

工商资本是指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即从事工商业所赚取的资本。工商资本下乡,就是城镇工商企业向农业农村投资,带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先进技术、理念、管理等进入农业农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鼓励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调整,号召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严禁农用地非农化。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尽快制定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准入和监管办法,严禁擅自改变农业用途。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并将经验制度化。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研究制定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具体意见,工商资本下乡开始进入制度完善化阶段。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鼓励工商资本下乡,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企业参与乡村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可以说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下乡,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体现,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路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迫切需要。

然而,这些年工商资本下乡,给农村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改变了农村面貌,但也带来了盲目投资、环境污染、土地非农化、投资失败引起的各种问题等。

工商资本下乡,是洪水猛兽还是雪中送炭?我们该如何对待工商资本?

首先,我们要明白乡村为什么需要工商资本?工商资本下乡给乡村带来了什么?

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吃不饱穿不暖的基本变成了小康生活。但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空心村”、土地荒芜、农产品价格低廉、种地不赚钱、乡村文化日渐式微等各方面的问题都出现了。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如何才能实现呢?我们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财政资金的投入、金融服务的支持,但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当前农村的农业生产依然是以小农户为主,家庭农场、合作社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村发展依然缺钱、缺人才、缺技术、缺管理、缺营销,不少农村的产业还停留在原始初级产品的生产阶段,无标准、无包装、无品牌、无议价能力,农业依然是高风险、低回报的低端行业。工商资本下乡,可以带来钱、带来人才、带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农村劳动力,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打造农业产品品牌,美化乡村环境,吸引更多的城市人来乡下消费,加速农业发展、富裕当地农民,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这些年来,不少下乡的工商资本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活力。他们引进了优良品种、先进生产技术、绿色生产标准、先进的管理理念,打造出了一批批知名的农业品牌,培育出了不少地理标志产品,也给当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让村民实现了安居乐业,使乡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传统农业也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与创意、科技、旅游及互联网等结合,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形式让人眼前一亮,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与气质,让农村人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让城里人对农村越来越向往了。

对这样“雪中送炭”般的工商资本,我们当然应该热烈欢迎。

但工商资本下乡也必须注意几个问题,否则工商资本就可能由“雪中送炭”变成“洪水猛兽”。

首先,要避免工商资本投资盲目性,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工商资本的老板们基本不懂农业,按照他们做工商业的思维去做农业,甚至认为农民都能做的事肯定很简单。所以容易造成投资的盲目性,动不动圈地几万亩,结果亏得一塌糊涂,最后一拍屁股走人。失地农民拿不到了土地租金,甚至拿不到工资,土地被整理后甚至找不到自己以前的田地了。投资失败,老板亏损,农民也跟着吃亏,工商资本和农民两者皆输。因此,工商资本下乡,需对其进行引导,做好规划,防止盲目投资,形成合理有序的投资格局。

其次,工商资本下乡,容易导致“非粮化”、“非农化”以及大量圈地和排挤农民等现象。资本都是逐利的,而种粮几乎不赚钱。小规模家庭农场种粮食,一亩田的利润有三四百元就谢天谢地了。大规模面积种粮食,除了能依靠政府项目补贴外,基本赚不到钱。所以很多工商资本很容易将优质农业土地转向其他方向,打打擦边球,造成基本农田的损坏、生态林地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如最近整治的大棚房,大部分都是工商资本参与的。工商资本下乡的企业应该做农民不会做、不能做、做不了的事,如做标准、做品牌、做渠道,帮助农民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溢价空间,赚该赚的钱,不能与农民争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鼓励工商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也为工商资本指出了一条发展之路。

第三、优化投资环境,为工商资本下乡提供便捷服务和法律保护,保障其合理权益。不少下乡的工商资本在农村折戟沉沙,除了自身经营的问题外,政府政策、当地投资环境以及法律保护也对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有些地方在土地流转方面政府不参与,直接与农民谈,只要有关键位置的一家不同意,前期所有的工作就白费了。也有当地政府答应的项目扶持资金无法落实,导致项目建设进程严重滞后。当地支农政策不持续、不稳定,也让老板们无所适从,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专坑外地投资老板的现象,极大地挫伤了工商资本下乡的积极性。就像此次整治的大棚房,当初不少都是通过了当地政府的同意才建的,现在一刀切的拆除,造成了多大地浪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最后,工商资本下乡都不能代替老乡。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而且始终是老乡。不少下乡的资本把当地农民排除在外,让农民成为失地又失业的人,自然得不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也会引发一些不稳定的问题。工商资本下乡,必须带来先进理念、技术、管理以及人才、资金,应该带动农民而不是替代农民,得带来就业岗位,让当地农民参与建设,把“老板”与“老乡”的优势结合起来,带动当地整体人才水平的提升。

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工商资本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一方面城市的工商资本也在寻找资金出路,随着城市居民对乡村绿水青山、乡村民俗文化的向往、对安全放心的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农业领域对工商资本的吸引力也逐渐加大,有发展潜力和相对安全的农业领域很受工商资本的青睐;另一方面乡村的发展依靠自身的力量显然无法完成,急需社会各界的参与,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里人到乡村消费。工商资本用好了, “老板”与“老乡”双赢了,就可以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或许这才是我们期待的那种有意义的工商资本下乡!工商资本下乡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雪中送炭!

作者简介:邓建平,男,硕士,教授,休闲农业研究院院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专家库专家、国家农学专家库专家、全国高职高专园艺园林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湖南省农业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财政厅特聘专家,湖南省万名农业科技人员服务现代农业工程专家,湖南省三区科技人才,湖南省科技特派员。主持国家级重点教育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17项,获湖南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主参编教材15本,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邓建平教授在园艺植物栽培、休闲农业规划方面有较深造诣。近年来致力于农庄规划与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先后为三十多家休闲农庄进行规划设计和提质改造。每年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近万人,常年深入农村走访农户,帮助农民朋友解决技术问题,是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爱戴的知名农业专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休闲农业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