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芳:当前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之思考

[ 作者:张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21 录入:王惠敏 ]

摘要: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时代的三农工作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思想道德文化;乡村振兴;建设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农村思想道德文化的建设重要性更加彰显。

一、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情况

(一)从新世纪以来,国家在农村文件建设方面支持力度大

笔者经过从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政务网查询文件整理得出,国家主要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建设乡村文化,同时也助力了美丽乡村的建设。

(二)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从上图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文件来看,十一五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农村思想道德文化方面的建设。

2、今年是农村改革的第40个年头,从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却严重滞后。王怀超委员在2017年两会的时候,援用了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国农民思想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30多年来对近1600个村庄的调查结果,一是“在近三年调查的102个村庄中,80%以上的村庄近30年来没有组织过一次包括讲座、学习、读书会、文艺演出等形式的有目的的学习教育活动,二是7成左右的村庄没有集体图书室,83.4%的农民家庭没有图书,79.7%的村庄没有文化场所。不到10%的村庄,虽然设有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但实际上成为做买卖、聚众打牌甚至赌博的场所。”“大多数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处于年久失修和荒芜状态。”三是受调查区域农村目前存在的诸多现象:婚嫁彩礼习俗日渐高涨,20%家庭的子女出现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四是目前很多地方、很多类型的思想文化建设活动,大多是地方主管部门和干部自编自导自演,调动不起真正的主角农民,工作流于形式,使得老百姓成了看客。

(三)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短板

1、农村理想信念的淡化

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影响我国全面、协调发展的桎梏之一,城乡之间差距仍在扩大、农村自身精神文化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物质的发展。出于生存是第一需要的本能,农村人口仍然在为生计而奔波劳顿,倾注于追求物质利益无暇顾及提升精神境界。二是现在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外打工挣钱,受知识层次和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中许多人认为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政治参与的热情不高;有些人挣了钱实现了“物质理想”,却失了重心、精神极度懈怠,强化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再无追求,引发了赌博、离婚、斗殴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信仰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们思想的盲目,许多群众开始信仰名目各异的“宗教”,这就可能导致社会生态的失衡。

2、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基础设施的落伍

一篇《农村孩子正在大批被手机游戏废掉》的文章在朋友圈广泛传阅,文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一进入暑假,河北初中生杨晓龙(化名)便开启了“游戏模式”--日上三竿,还赖在床上组队“推塔”,中午匆匆扒几口饭又去“吃鸡”,夜里两三点还在“鞍刀咆哮”,即便困得手机要砸脸上的时候,也要“血战到底”。网络游戏正在逐步吞噬着乡村,大批乡村少年深陷其中,不仅不知自我约束,反而认为这是时代潮流,正如有人所说,农村孩子正在大批被手机游戏废掉。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不配套、严重老化,设备不足、覆盖率低,甚至空白。

3、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者的乏力

目前留在村庄的大多是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50/60岁左右的中年人,可以做工的青壮年在乡村也呆不住,大多是到城市打工生存。这样一来,农村因为是现行村民自治制度,担任工作的大部分是50/60岁的中老年人,他们大部分缺乏思想文化建设的学习,不能把党和国家具有高站位的政策落实到位。

二、强力推进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一)持续加强中西部、县级以下区域的文化建设资金

从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的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来看,全国文化事业费中,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 457.45 亿元,占 53.5%,比重比上年提高了 1.6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文化单位 230.70 亿元,占 27.0%,比重下降了 1.3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区域文化事业资金逐年增加,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资金仍有很大范围提升。

(二)艺术创作演出机制要形成常态化

2017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 293.77 万场,比上年增长 27.4%,其中赴农村演出 184.44 万场,增长 21.7%,赴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 62.8%;国内观众 12.49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5.7%,其中农村观众 8.30 亿人次,增长 33.8%。

农民的生活可以说简单乏味,一天下来的繁重的下地劳动,当然不可能让他们去跳广场舞、打篮球这些活动,面对面的戏曲类节目下乡可以使村民集中在广场,相互促进村民沟通,也使村民陶冶了情操,精神上得到了放松。建议在农活少的冬天可以多做此类活动。艺术创作演出机制形成常态化,就可以使村民思维上有一根弦,这周演完,下周还要演。下乡演出一定要形成机制,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演完这场再不过来或者十年再来。如果不形成机制,动员村民看戏是着实费力的。

(三)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美丽乡村

这几天笔者再读《我向百姓说实话》一书,文中讲到北京的火车南站,是进北京上访者最集中的一个地方,上访的人称之为上访村。我就在思考,依法治国、依法治村的现代化模式,是不是更应该加强以德治理的力度呢,那么德怎么搞呢,还是要落实到文化观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为引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更是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可行之路。

当前,我国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尤为重要。政府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农村实际,宣传中央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等政策,把党和政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讲清楚。密切围绕土地流转、农产品价格、农民工权益、征地拆迁、合作医疗等农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把对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增强信心、凝聚共识。

(四)巩固农村思想道德文化阵地

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农村社会心态上下功夫。一是针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糟粕要铲干净,农村不是法外之地,深入地开展“扫黄打非抓黑恶”活动进基层。二是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全面建立城市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如三下乡长效机制)。三是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建立健全先进模范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

(五)丰富乡村思想道德文化生活

一是完善农村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农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二是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引进社会资本,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健身服务,推动村健身设施全覆盖。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比如地方戏曲等古典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秋分日是中国首个农民丰收节,要倡导全社会亲农、爱农的良好氛围,以农民丰收节为支点,打造中华传统农耕文化。

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从事三农工作者、关心支持三农的人员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