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佟大建等: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推广服务获取与农业技术扩散

[ 作者:佟大建 黄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14 录入:王惠敏 ]

一、引言

农业技术进步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其中,公共农技推广的贡献至关重要。但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公共农技推广均面临着推广资源有限的制约,这使得公共农技推广部门无法对目标农户直接提供农技推广服务。因此,公共农技推广部门普遍采取如下模式:先由农技推广员指导和培训联系农户,然后未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的农户(下文简称为“未获取服务的农户”)与联系农户(即已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的农户)沟通,并模仿联系农户的农业技术采纳行为,从而实现农业技术在农户间的扩散。然而,这种农技推广模式的有效性近年来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因为这种农技推广模式将村庄内的农户视为同质,忽视了农户间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对公共农技推广服务获取以及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

上述农技推广模式较为符合中国当前的情景。尽管近年来农地流转加速、规模经营主体数量和经营耕地面积比例不断增加,但当前中国农户整体上仍然处于数量众多、分散且小规模经营的阶段。如果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较有可能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农户较难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且两类农户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不利于农业技术扩散,则意味着公共农技推广部门在联系农户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也意味着稀缺的公共农技推广资源尚未得到有效配置。因此,在当前公共农技推广资源有限因而公共农技推广部门无法对所有农户均直接提供农技推广服务的现实约束下,本文试图对农户间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对公共农技推广服务获取以及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从公共农技推广部门和农户各自的决策及行为选择出发,本文对农户间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影响农户公共农技推广服务获取的机理做出如下分析:一方面,公共农技推广资源有限决定了公共农技推广部门无法对所有农户直接提供农技推广服务。相对于数量众多、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农户(表现为户主受教育水平低、经营规模小、社会网络规模小),公共农技推广部门与少数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表现为户主受教育水平高、经营规模大、社会网络规模大)对接较为便利,可以降低执行推广计划的交易费用;此外,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接受新知识和采纳新技术的能力较强,人际交流网络较广泛,在村庄内的影响力也较强,以其作为联系农户可能对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农户的技术采纳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因此,出于降低推广交易费用和加强示范效应的逻辑,公共农技推广部门倾向于选择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作为联系农户。另一方面,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农户相比,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的能力较强,面对稀缺的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出于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会积极主动寻求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因此,公共农技推广部门与农户各自行动逻辑的结合导致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较有可能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农户难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说1。

假说1: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较有可能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反之,则反。

将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作为联系农户的公共农技推广模式要实现农业技术在农户间有效扩散,需要满足两个关键条件:①对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可以提升其农业技术采纳水平;②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农户通过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接触和交流也能够提升自身的农业技术采纳水平。第一个条件背后的理论依据较为清楚,即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可以减小因农业技术信息市场的低效率所引发的农业技术信息供给不足的限制,也会促使农户接触新技术,提高农户的种植和管理技能以及提升农户的主动思考能力。因此,对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而言,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有助于提升其农业技术采纳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说2。

假说2: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可以提升农户的农业技术采纳水平。

对第二个条件的理论分析则较为复杂。首先,由于农业生产主要在大田进行,公开的作业条件使得农业技术应用的保密性差。因此,如果说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农户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进行交流和接触是前者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重要渠道,那么将后者作为联系农户的公共农技推广模式在理论上讲能够实现农业技术在农户间的有效扩散。

然而,正如Rogers(1995)在创新扩散理论中对同质性沟通的论述,创新扩散过程的核心是潜在的采纳者对已采纳同伴的模仿,且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同质性沟通是人际交流网络的一般模式,沟通双方的同质性越高,有效沟通的效率也越高,从而创新扩散的效率就越高。与同质性沟通类似,个体由与其具有同等地位的人培训时,学习的效率更高。如前所述,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较有可能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从而成为联系农户,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农户较难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根据Rogers(1995)对同质性沟通的论述可以推论,联系农户与未获取服务的农户之间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的扩大会降低未获取服务的农户与联系农户沟通农业技术信息与知识的效率以及前者模仿后者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可能性,也会降低学习效率,从而降低农业技术扩散的效率。

其次,社会经济地位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同维度的差异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可能不尽相同。Rogers(1995)指出,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出现异质性沟通时,跟随者通常向具有社会地位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与创新推广人员接触较为频繁等特征的创新先驱请教。因此,联系农户与未获取服务的农户间社会经济地位的细分差异对农业技术扩散可能具有不同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说3。

假说3:联系农户与未获取服务的农户之间社会经济地位总体差异的扩大会降低农业技术扩散的效率,但细分差异可能具有不同的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创新扩散理论,从农户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农户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公共农技推广服务获取以及农户间社会经济地位总体及细分差异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说,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对研究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

本文研究表明:第一,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户较有可能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第二,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显著提升了农户的农业技术采纳水平;第三,联系农户与未获取服务的农户之间社会经济地位总体差异的扩大降低了未获取服务的农户与联系农户沟通农业技术信息与知识的效率,也降低了未获取服务的农户模仿联系农户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可能性,因此,联系农户与未获取服务的农户之间社会经济地位总体差异的扩大降低了农业技术扩散的效率;第四,联系农户与未获取服务的农户在户主受教育水平、家庭社会网络规模、家中是否有人为村干部及是否有人认识县农委负责人上的差异扩大促进了农业技术扩散,在经营规模和家中是否有人为合作社带头人上的差异扩大抑制了农业技术扩散。

本文研究结论有如下启示:首先,在学术研究方面,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公共农技推广对农户技术采纳的直接影响,但是,由于公共农技推广资源的稀缺,只有少数农户才能直接获取公共农技推广服务,因此,今后的研究应更加关注公共农技推广在促进农业技术扩散中的作用。其次,从公共农技推广政策和实践的角度来看,尽管在当前公共农技推广资源有限的现实约束下,需要选择联系农户作为公共农技推广部门和广大农户之间的桥梁,但为了提高公共农技推广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其服务于农业转型发展的能力,在选择联系农户时应强调其示范带动作用,尤其是要将农户之间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考虑在内,减小因联系农户与未获取服务的农户之间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匹配而抑制农业技术扩散。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选择户主受教育水平较高、社会网络规模较大以及在乡村社会充当意见领袖的农户作为联系农户以促进农业技术扩散;对于规模户和合作社,当前不应夸大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而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土地流转状况以及合作社的实际运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联系农户。

作者:佟大建1  黄  武2   作者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1期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