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中下旬,中部(湖南)农博会在长沙市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在众多的生态农业技术中,“水上稻”更引人注目。展厅中,一个玻璃鱼缸内种着水稻,鱼儿游来游去。据介绍,这种水上无土栽培水稻技术,不仅能提高粮食产量,还能带动水产养殖业发展、减少污染,实现“鱼稻共生”,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2日也在《生态农业的新鲜事越来越多》一稿中予以报道。
在湖南,这种水上农业已成加快发展之势。2016年5月28日湖南日报报道,称为“自然水域浮床栽培技术”已在沅陵县五强溪库区大面积实施,采用环保、耐用的泡绵式水上浮床,栽培专家李必湖研发的专用水稻品种(简称“水上稻”),2015年亩产达到550公斤,2016年已种植100亩。
类似湖南的水上浮床栽培技术已在全国多点存在。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7日报道,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近年来实施清水工程升级项目,种植水上蔬菜,既美化了环境,净化了水体,又增加了收入。访镇11个村13条河道种植水上蔬菜达300亩,先期种植竹叶菜,一年可收入4次,亩产量达8000斤左右,冬季种植水芹菜,一年可收两三次,亩产收入8000元左右,目前除水上种菜外,部分河道每年还投放鱼苗20吨。
中国最早的水上栽培技术可追溯到[元]王祯(1271年-1368年)《农书·卷十一田制门·架田》:“架田,架犹筏也,亦名葑田”,“江东有葑田,又淮东二广皆有之”,种植黄穋谷,自初种以至收割不过六七十日(有的考证认为,这是指水稻秧苗移栽后的生长时间,加上育秧期的生长时间,全生育期约在110天左右),亦可以避水溢之患。还有诗云:稻人种艺巧凭藉,既辨土宜知土化,只知地尽更无禾,不料葑田还可架,从人牵引或去留,任水浅深随上下,悠悠生业天地中,一片灵槎偶相假,古今谁识有活田,浮种浮耘成此稼,但使防民聊驻脚,有产谅非为土著,县官税亩倘相容,愿此年年务农作。自此以后,架田技术,代代相传。[清]《牧令书·农桑》收集的杨景仁的《田制说》,也介绍了“架田法”,提介“水乡无地者宜效之”。
当代关于架田的各种专论更是层出不穷,有的称之为“漂浮农业”,命名有异,实质无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6月12日第750期刊出湖南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杨曾辉撰写的《架田法优化大中城市水质》一文,他写道:“美洲古代的阿兹特克人也建构过,而且它曾经支持了闻名于世的古阿兹特克文明。架田的最大特征在于耕地漂浮于水面上,人们在其上进行各种农事耕作。”吴合显在《中国农史》2016年第2期《优秀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受阻的社会历史原因探析》一文说,多个世纪以来,漂浮农业一直是地理学家和农史学家共同关注的对象。漂浮农业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重建和谐的成功范例。东晋时,长江流域便开始利用这种自然形成的可耕地用于种植水稻等作物,并将这种水上可耕地统称为“葑田”,而“葑田”之名,则首见于唐朝。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伍磊、吴合显合写的《漂浮农业在当今中国的实用价值初探》一文以中美洲前西班牙时代墨西哥盆地漂浮农业为线索展开论述,并与中国古代“架田”展开对比研究,探讨两者之间核心技术的相似性和传统漂浮农业在当今中国新生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全国有自然水域面积达4亿亩,水上栽培技术的承继和光大,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开辟了新的途径。湖南地处江南水乡,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水面占6.39%,境内有5公里以上河流5341条,大型水库16座,中型水库232座,小型水库13073座,沅陵五强溪库区自然水域面积就达20万亩,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自然水域浮床栽培技术”将更有所作为。
(作者系湖南衡阳县委宣传部退休公务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