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政府学院封凯栋副教授认为,新阶段的城市化或者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用全局眼光来观察人财物等要素资源的聚集。随着经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对技能、经验、知识的要求比制造业高。如何使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有能力进入到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有效的经济转型,是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不应该回避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封凯栋认为,不同于资本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灵活,劳动力技能的转换相对困难得多。资本出于追逐短期利益的特征,不会自动培养出与经济转型相匹配的劳动者。借鉴工业革命时期成功赶超的日本、韩国的经验,劳动力技能的成功转换不能单纯由市场来解决,必须由国家强制介入才能解决这个结构性的瓶颈。而劳动技能的提高往往都需要通过工业生产实践,不是单纯学校培训,或者增加几年职业培训就能完成的。
封凯栋根据2012年、2014年、2016年三年数据的定量研究发现,那些拥有相对专业性高水平技能的劳动人口普遍都是长期稳定雇佣的结果。而2014年以后进入到自雇佣创业的劳动力普遍都没有专业性技能,只有很基础性的技能,所以往往只能停留在相对低端的服务业环境中来。
与日本和德国这些成功赶超的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目前并没有普遍形成一种基于政府、市场、私人部门之间的协同培养有针对性技能的机制。封凯栋同事的研究团队发现,近些年在珠三角地区产业聚集的工业特色镇里已经出现了一部分此类的技能培训网络。但是因为中国长期以来在工业化过程当中,劳动力高度流动性,尤其是劳动力绝大部分是从农业部门流入、从外地流入,尤其考虑到户籍等等因素,外来务工者的劳动技能培训其实并没有能够进入到地方政府长期发展规划和企业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劳动力可能又会重新流出去。而且,工人实行计件工资,担心企业过两年就辞退他,流动性反而是其最后的一个基本权利保证。在外来工的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中国在外来工、企业和地方政府层面都存在集体行动的困境。封凯栋头几年的调研发现,北京周边大量传统的机械类制造业,基本上超过35岁的工人师傅就已经算是资深的、有经验的了,一些轻工业企业,工人的流失率有些年份甚至能达到百分之百,基本上就靠十几个技工每年过完春节以后重新培训新工人。
要实现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实现高质量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更有可持续性,封凯栋建议,中国应该为培养相当大比例的高素质劳动力未雨绸缪,为劳资双方博弈做基本的制度设计。对此,刘世锦建议,可以实行转会制度这种产权保护的流动机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比较》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