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遵义市凤冈县为例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语言文字则是文化繁荣兴盛的主要基石。在遵义凤冈,其独特的语言文化是其独特的标识。推广普通话,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凤冈各地区自身语言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当前脱贫攻坚决战时期,掌握普通话是干部和群众的一种重要能力,对于脱贫攻坚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指导下,通过实地调研,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宏观分析方法、比较优势分析方法,从凤冈实际出发,尤其是脱贫攻坚战区的实际,分析推广普通话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作用及影响,为县委、政府就推广普通话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普通话; 县域经济; 地方特色; 脱贫攻坚
1 推广普通话的背景和相关政策依据
1.1 推广普通话的背景
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体现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语言文字则是文化繁荣兴盛的主要基石。
1.2 推广普通话的相关政策依据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对现行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制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印刷通用汉字形表》《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等标准。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国发〔2013〕23号)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各领域汉字应用需要的重要汉字规范标准。《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2 凤冈推广普通话的现状分析
2.1 凤冈普通话普及程度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等系列皮书,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话普及率从200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3%左右。据调研统计,凤冈县普通话普及率不到60%,这和全国的普及率相比而言,较为落后。
2.2 各具特色的凤冈方言
凤冈县东邻德江县、思南县,西接湄潭县、正安县,南抵石阡县、余庆县,北靠务川县,有汉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融合多地区、多民族语言文化。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凤冈县各地区语言丰富多样,各具特色。每一种语言都蕴涵着独特的人文知识,尤其是一些乡镇,其独特的语言文化是其独特的标识,比如新建镇一带说“蜜蜂”是“蜂翼子”、王寨镇一带说“找遍了”是“找高了”,比比皆是。这种独特的方言,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地方给孩子取的乳名都极富方言特色,如“铧口”、“水牯”等。
2.3 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人口、多民族、多文化的庞大国家,然而,众多的民族语言和众多的地域方言必然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言是具有区域性和排他性的语音,是该区域内的本地人沿袭和传承下来的,并长期共同使用的一种有独特发音特点且有别于其他区域发音特点的语音。普通话是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普通话也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是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推广普通话不是一味的排挤方言。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说过:“我们推广普通话,为的是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尤其是在当前凤冈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同群众一道进入战场,决胜脱贫攻坚战。
2.4 凤冈普通话普及现状
凤冈县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幅员面积1883平方公里,辖13镇1乡,总人口44万。在凤冈境内,讲普通话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学校,自教育相关部门规定上课用普通话后,各乡镇初中小学,县城初高中、职校在课堂上普及了普通话。其次,有一部分集中凤冈各个景区。这主要组成是外来人员和本地导游,或者日常交流中少量使用普通话。再一方面,在一些公共事务上,领导发言,各地区政务、文化交流上使用普通话。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幼儿园和小学生,因教师教导,在日常对话中,习惯性使用普通话。在成年群众中,普通话的交流少之又少。
凤冈一些偏远地区,邻近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世代传承和使用的都是极具特色的方言。甚者,在这样的地区,一些群众听不懂普通话。
3 推广普通话的目标
3.1 凤冈推广普通话的难度分析
根据2.3中分析,当前在凤冈推广普通话仍然有难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虽然这一指导性方针是针对社会治理的,但是在普通话推广中,亦可运用这样的逻辑和管理模式。就是充分发挥居民自治,充分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让讲普通话“困难户”融入这样的互动中来。内因是根据,要突破推广普通话的难度,就要群众自身自身找到突破口和动力,不能强行为讲普通话“困难户”扭瓜。
3.2 推广普通话的目标
当前凤冈县正处于脱贫攻坚战决战时期,推广普通话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利于脱贫攻坚战取得关键性胜利,让老百姓和干部成为凤冈经济发展的“宣传员”、“推销员”、“解说员”,最终带领凤冈人民决胜脱贫攻坚,创造美好生活。
4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4.1 推广普通话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商品的交换从物物交换到一般等价物以及到以货币为中介的交换,最终实现了需求和供给的无限循环。语言交流的渊源和发展历程也是如此,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必须有一种通用的语来满足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需求,凤冈本地也是这样,这种通用的语言文字就是国家规定的普通话。所以,推广普通话,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凤冈各地区自身语言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当前脱贫攻坚决战时期,掌握普通话是干部和群众的一种重要能力,对于脱贫攻坚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 推广普通话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随着凤冈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普通话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各战区推广普通话的作用,不亚于送政策、送项目、送慰问品。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和合作社的规模及利润是一个村富不富裕主要标志。村级集体经济和合作社要“走出去”,就得和不熟悉地方语言的“外地人”交流,普通话就是交流的主要载体,凤冈很多村级集体经济主要发展和经营的是当地的地方特色和农特产品,如蜂岩镇的红柚、天桥镇的蜂蜜、永安镇的茶等。而这些具有地方特色产品的营销,消费对象更希望“接地气”式体验营销过程,这就要求老百姓和干部处理好方言和普通话的矛盾,所谓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干部和老百姓对普通话有了较深的理解,才能更好的利用普通话诠释方言的特色。这就要求干部和老百姓对普通话这一技能要更为熟练的掌握,让他们成为凤冈经济发展的“宣传员”、“推销员”、“解说员”。同样地,要把资金和人才“引进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普通话这一“桥梁”必不可少,如果他们对普通话不了解,导致交流不便,就会影响类似的招商引资。所以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投资者更详细、更准确的掌握地方特色,有利于群众更好的对接政策和外来人员。
4.3 推广普通话是新时代凤冈的内在需求和内在动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凤冈是一个农业县,三大产业中农业仍然是基础。近几年,各个乡镇在振兴乡村经济中,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地方自然条件优势、人文优势打造有地方特色、展现地方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景区景点,为当地人民创增收,转型农业模式做出巨大贡献。这些景区景点要发展,干部和群众就要积极参与其中,在对外宣传及导游时,普通话的作用不言而喻。同时,要在基层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让老百姓自觉、依法、从德,亟需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普通话水平就是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一个体现。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新常态的背景下,要增强文化自信,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所以,在凤冈县域推广普通话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内在动力。
4.4 推广普通话是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的需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尊是处于尊重需求中,根据马斯洛这一理论分析,人的需求是分阶段的,是递进的。我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所以人民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往高层次递进。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就得培育人民群众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的培育是双向的,一是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影响下自身和社会接轨的内在需求;二是新时代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成果,是人民群众和新时代的良好互动。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社会心态的培育,就需要人民群众充分利用这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和使命。凤冈当前人民群众普通话水平不高,要增强互动能力,让人民群众更快、更直接、更有效的培育社会心态,普通话的推广就尤为重要。
4.5 推广普通话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在凤冈推广普通话,利于凤冈协调区域发展战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个别乡镇发达村为铺的区域发展网络,加快人口市民化。在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中,以城镇集中安置为主,汇聚来自各个乡镇的老百姓,因语言差异,同说普通话利于新环境融洽程度的提高,进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综上,普通话的推广对凤冈县域经济发展和决战脱贫攻坚战有较大作用和影响,同时又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5 推广普通话的对策分析
凤冈县辖内,虽然方言各异,但大体音调和口语类似,没有其他成体系的民族语言,且大多数读音、语调和普通话都很接近,这利于普通话在凤冈的推广。要大力推广普通话,还需要更多努力,尤其是提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普通话水平。
5.1 拟定相应政策推广普通话
县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制定相应政策推广普通话。脱贫攻坚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决战时期,缩小城乡差距,创增收,提高群众综合素质,都利于脱贫攻坚的有效推进。县委、政府要自上而下的开展推广普通话的活动,让群众讲好当地发展优势、讲好政策如何惠农惠民、讲好当前生活发生的变化。
5.2 在教育领域把推广普通话常态化
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民(童)谣诵读及经典诵读。校园是通过普通话的主要阵地,普通话是学生和老师精神面貌的直观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语言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提升普通话教学技能,在相关考核中纳入硬性指标。另外,学校应多组织普通话相关的文艺或竞赛活动,如汉字听写竞赛、朗诵比赛等,让教师和学生集体参与,掀起普通话热潮,达到学生在学校讲普通话,出了校园也讲普通话,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5.3 形成干部推广普通话机制
干部要把学普通话、用普通话、推广普通话纳入日常工作。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是建立在统一的语言和文字基础上的,俗话说“一家人说一家话”。干部是群众之于政策的解读器和翻译官,干部在宣传和解读政策时,尤其是当前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利用普通话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让老百姓融入普通话的文化氛围中,形成自下而上学普通话、说普通话、用普通话气氛。
5.4 在基层实现“双语”互促发展
发挥社会组织、基层组织作用,尤其是村支两委。加快普通话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零距离碰触普通话,多组织群众观看普通话相关的电视电影、宣传片,让普通话走进百姓家,融入百姓生活,增强民众互动性,形成基层学、用普通话的良好氛围。
6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有新的要求和新的发展,语言文字也同样要跟上新时代步伐。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让干部把普通话推广到群众中去,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有较大作用。让干部学好、用好普通话,对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有较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凤冈县委党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