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是打好脱贫攻坚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遂宁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探索提出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遂宁路径。
一、遂宁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遂宁是丘区农业大市,农业农村改革历来有着优良的传统。早在1976年,蓬溪县九龙坡村就自发实行“包产到户”;2007年,探索撂荒耕地“委托代耕制”“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模式在全省推广。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三农”工作部署,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农业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开启了全面建设遂宁农业强市的新征程。
(一)产业结构不断调优。以建基地为抓手,按照“长藤结瓜,连线成片”的思路,规划建设173公里农业产业大环线,串起全市5个市级、18个县级和N个乡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化区域布局,分区建成5个粮食主产功能区、9个粮油绿色高产万亩示范区,带动形成优质柑橘、绿色菌菜、精品粮油、道地药材、现代养殖等优势产业示范带。射洪县成功创建“国家科技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国家精品柠檬标准化示范园区”;蓬溪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国家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船山区创建“国家出口生猪质量安全示范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生猪生产基地”;安居区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大英县成为新一轮全省“现代畜牧业建设重点县”。
(二)供给质量稳步提升。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遂宁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功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审核,并获评全省十大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已有83家企业的1000余个“遂宁鲜”品牌产品实现线上线下销售,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515个、位居全省前列。成功创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建成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已有113家企业的243个农产品纳入追溯系统,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可追溯。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强化市场检测准入管理,农产品抽检平均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三)生产要素不断激活。始终把制度机制创新作为培育农业新动能的关键之举,坚持促改革与增动能双发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成果整体通过农业部汇交,农村“六权”同确基本完成,发证率达到97.4%。全面建成市、县、乡三级互联互通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土地流转备案制,建立风险保障机制,打通渠道激活要素,土地流转率达到47.1%、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深化“三权分置”抵押融资试点,在全省率先建立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风险保障金,推广“保险+银行+政府”的分担机制,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贷款1.8亿元。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55个村率先实现集体资产变“股权”、村民变“股东”,保障了农民财产权利。
(四)规模效益逐步凸显。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物化成本、管理成本、人工成本,推动农业节本增效。紧紧扭住“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全市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8870户,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2017年“三大”新型主体实现总产值62.3亿元、纯利润8.3亿元,带动39.7万农户户均增收1000元。探索创新公益服务机制,采取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农事服务超市”,支持其从事公益性服务,让单个小农户搭上规模化服务“快车”,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达50万亩,农户购买服务比自己耕种亩平节约人工成本480元。
(五)装备条件逐步改善。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物质装备条件,着力补齐农业科技、信息、投入等关键短板。依托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130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36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127.1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9.3%。推广运用机械化整地、施肥、起垄、覆膜、点播、防病(虫)、收获“七位一体”现代农业耕作技术,农作物种植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三化”联动和农田排灌能力、耕地生产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明显提升。
(六)产业融合不断拓展。紧扣产业融合发展大趋势,推动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设立首期1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速发展乡村旅游等休闲农业。201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1%,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700家,乡村旅游收入达到77.5亿元,船山区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大力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着力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在用好各类展会平台的同时,积极接入“互联网+”快车道,建成“遂宁鲜”线下展示馆6个、微商城12家、村级电商服务站105家。借势电商“走出去”,可士可、射洪清见等100余个农产品在国内近300个城市进超市、设专柜,高金、美宁等20余家企业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七)绿色发展水平提升。大力推广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清洁生产技术,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6.69%,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目标。严格执行畜禽养殖规划管理,坚持畜牧业布局与种植业发展相结合,大力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等循环模式,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从源头上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全市土壤质量有13.3%达到国标一级、85.7%达到国标二级,96.5%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98.8%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被命名为首批“四川省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化市”。
二、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遂宁是典型的丘陵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方面的矛盾问题尤为突出。
(一)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不强。近年来,我市新型经营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但总体数量偏少、层次偏低、辐射带动能力弱。一是整体规模不大,缺乏竞争力。截至2017年底,全市市级龙头企业只有159家,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不足20%。农业产业链条短,同质化现象严重,开发创新能力弱,高附加值产品少。二是经营方式落后,抗风险能力弱。有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缺乏经营管理经验,虽然土地经营规模扩大,但种植品种过多过滥,科技含量低,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难以实现规模效益。三是金融保险供给不足,制约瓶颈较多。融资难、融资贵仍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相当部分经营主体无法进行规范的信用评估和评级授信,难以获得金融支持,而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使生产经营管理建设用地较难落实。农业保险存在财政补贴少、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特别是经济作物还没有纳入中省财政支持,一定程度影响了适度规模经营结构调整。
(二)物质装备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作为丘区农业大市,我市与其他粮经作物主产区相比,物质装备条件和土地耕种科技化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许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尽完备,机电提灌设施严重老化,末级渠系配套不够完善,基本农田改造比例不高,全市农机总动力为121万千瓦,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约为30%,农田有效灌溉率为34.9%,低于全国4.1个百分点。即使已经改造好的农田,由于标准低,也很难满足大型农机具耕作要求。二是农业机械化相对滞后。我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9.3%,低于全国16.7个百分点。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机插率、机械烘干率亟待提高。尤其是属于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运作成本相对较高,全市耕地中,2度以上坡地占80%,其中6~15度达44.6%,15~25度达20.7%,不便于大型农机作业,制约了农产品降本增效。三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当前家庭承包经营户依然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零星”分散经营极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加之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依然匮乏,农技推广出现“断层”、网络分布出现“断面”、专业指导出现“断线”的问题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变化,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的示范推广难度较大,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不强。
(三)农产品品牌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我市农业基础良好,大宗农产品产量较高,但农产品品牌优势不突出。一是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面不足50%,农产品生产总体上仍处于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小,生产个体多,缺乏生产标准化应有的规模基础和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条件,生产者主要凭传统农耕经验、种养技艺和市场销路的倒逼机制,确定下一个生产周期生产的品种和生产过程中拟采取的管控措施。二是品牌化支撑体系不健全。虽然打造了“遂宁鲜”区域公用品牌,但优质高端品牌缺,“三品一标”产品占全市农产品的比重不到32%,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品牌尚未充分体现。三是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模式发展不足,农村电商网点、代理商组织不健全,未形成稳定的、规模化的农产品供应链条。
三、总体思路及重点任务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多的不好、好的不多”的矛盾,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作为川中丘区农业大市,我们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坚持改革创新,着力调顺产业体系、调好生产方式、调优产品结构,激发要素活力,加快推动遂宁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一)以三产融合为路径,调顺产业体系。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支持资本、劳动力、技术、资源等要素跨界优化配置,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及农业多功能开发等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打造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加快全市现代农业产业一体化大环线建设,以蓬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射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和4个省级现代农业(畜牧、林业)重点县、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为载体,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三大主体”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集中打造一批基地生产水平高、种养结合紧密、景区化设施完善、产地初加工能力强、社会化服务水平高、“互联网+”应用广、产品销售有品牌、体制机制完善、利益联结紧密、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支持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支持大型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输等设施装备,扶持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鼓励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产品分级、清洗、精选、打蜡、包装、烘干等初加工服务,让农民从初加工中分享更多收益。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引导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强化仓储运输、冷链物流等产业体系建设,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集配中心。积极迎合市场各层次消费需求,优先支持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做大粮油加工,提升中药材加工,壮大果蔬饮料加工,着力开发中高端系列化精深加工农产品。三是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一批休闲农业景区,打造一批农业主题公园、农业风情小镇,发展一批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业专业村,创建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等品牌,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教育、生态有机融合,积极发展民宿体验、农村养老服务、教育文化创意、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行动,积极争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加快推进中华养生谷、十里荷画、螺湖半岛、香薰花海、万象现代农业博览园、农业园区大环线旅游带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涉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全方位提升休闲农业经营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调好生产方式。充分发挥遂宁绿色发展优势,坚持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优化资源利用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一是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按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的要求,突出特色优势产业间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农牧结合、产加配套、粮饲兼顾、种养循环、集约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在种植业集中生产区、有机肥需求量大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养殖场,实行以种定养、以养促种。在规模养殖区域,配套建设沼气池、沼液运输设施,打通畜禽粪污就近还田通道。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沼气工程+绿色种植”的循环发展模式,通过农牧对接、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经济、生态”双赢。二是探索高效节水农业。加快推进武引蓬船灌区、三仙湖水库、祥凤寨水库等“6+2”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恢复和提升机电提灌设施的保障能力。大力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优化玉米、红薯等旱地作物生产布局,推广节水抗旱品种;以瓜果、蔬菜、水果、花卉为重点,大力推广喷灌、滴灌、雾灌等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技术,集中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示范基地,加快农艺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加快灌排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开展灌区现代化改造,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机电提灌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增强农业抗旱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落实好雨污分离、粪污资源化利用措施,因地制宜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探索规模养殖粪污第三方治理模式和PPP模式,加快畜禽粪污集中处理,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节水、清粪、有机肥生产加工等设施设备和粪污消纳用地,着力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因地制宜发展大中小型沼气工程,稳步推进沼气集中供气和生物天然气生产试点,鼓励引导沼肥高效利用。大力开展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等新技术示范,加快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
(三)以优化供给为目标,调优产品结构。坚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把提升农产品质量作为有效对接消费需求的突破口,健全完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监管和服务,加快构建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保障体系。一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制定一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规范和标准,健全集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为一体的全程标准体系。深化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和水产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规范使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投入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规定。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普及应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落实。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优化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布局,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全过程标准化覆盖。二是积极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深入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鼓励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服务。探索推广“首席专家+岗位专家+产业基地示范县”等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支持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打造创业服务平台,组织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大联合,力争在农牧产品品种培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大领域实现突破。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能农业,加快信息化对传统生产模式、产销关系的提升改造。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打造包括农业生产导向、产业发展分析、市场供求预警、质量追溯体系等全产业链的大数据平台,推动农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三是狠抓全程化质量监管。坚持质量兴农,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持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着力强化安全环境、清洁生产、生态储运等关键环节的质量监管,积极探索质量安全监管新机制和新模式。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准出准入衔接机制,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藏和销售、运输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力争实现主要农产品追溯管理全覆盖。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持续开展种子、农药、兽药、饲料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禁限农药、水产品药物滥用、兽药抗菌药物滥用和饲料非法添加,降低污染物排放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努力形成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链条,让群众对产品更放心。
(四)以深化改革为契机,激发要素活力。以改革破除制约农业发展的制度藩篱。一方面,深化农村产权改革。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让沉睡的农村土地资产“醒”过来。鼓励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平整和互换并地等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意见,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信用、金融、担保和保险等四大体系建设,建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健康发展机制,鼓励农户规范发展资金互助和信用合作,着力形成支持有力、保障有效的政策体系。另一方面,促进农业降本增效。着力降低农产品投入成本,不断优化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品种结构,积极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精量施肥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促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控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努力降低农产品营销成本,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推进“农超、农企、农社、农校”等多渠道产销对接。整合现代物流体系,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农产品加工品集散中心、物流中心、展销中心,加大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探索发展“直销农业”,实现农产品从产地直达客户。
(五)以利益联结为核心,激发主体活力。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奔康致富。一是探索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在群众参与上下功夫,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直接带动,推广可士可二八分成、高金保底保收益等模式,让群众有稳定收入。通过合作社托管联动,针对部分村撂荒地多、劳动力少的现状,探索建立撂荒地经营合作社,采取代耕代种、收益分成的办法,既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又增加群众收入。通过财政资金入股驱动,探索将财政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资金的40%,以股权量化到村集体,实行保底分红。引导群众以贷入股互动,创新财政支农方式,逐步扩大担保、贴息、基金、风险补偿等资金规模,引导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提高新型经营主体信贷满足度,解决群众生产经营流动资金不足问题。二是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性作用,采取以奖代补、项目扶持等方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开展示范社创建行动,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联合社,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向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二三产业拓展。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科研院校成立产业联盟,带动技术、物资、资本、人才向农业全产业链聚集,催生农业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订单生产、直供直销,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需求,细化专业分工,创新服务产品,进一步健全各类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和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满足农产品供给和农业产业化需求。引导服务领域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向农业信息、金融保险和市场营销等领域拓展,加快完善基层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体系、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支撑体系、农产品加工服务体系和物流保障体系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各类农业生产服务平台,重点推进良种推广、农机作业、委托代耕、病虫防治、育种育苗、储藏保鲜、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多主体参与、多要素投入、多形式发展,多渠道吸引产业要素投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健全农业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服务监管,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形成系列农业服务品牌。
(六)以品牌培育为抓手,激发市场活力。坚持以品牌促质量、树形象、扩优势,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一是做优做强“遂宁鲜”公用品牌。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参与“三品一标”农产品和企业知名品牌创建,加快构建以“遂宁鲜”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鼓励引导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做大品牌、保护品牌。加大品牌农产品营销和宣传力度,搭建电商平台,建设线下“遂宁鲜”体验店和社区便民销售点,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通过国内外专业展会及各类媒体,推介宣传“遂宁鲜”农产品整体品牌,利用媒体舆论、广告宣传、节庆活动等手段,发布公益性广告,扩大“遂宁鲜”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加快品种升级换代。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强化农产品品种原始创新的关键支撑,加大水稻、玉米、果蔬以及牛羊等特色优势品种培育力度,着力增强优质农产品源头供给。瞄准市场需求,着力引进示范推广一批国内外领先、有竞争力的名特优新品种,加快建设与基地发展规模相适应的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一批集约化、工厂化种苗中心,加快促进农作物品种和畜禽品种升级换代,力争到2020年建成现代种业基地5万亩,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一次,畜禽良种化率稳步提升;加大优质林果品种引进、选育、驯化、示范、推广,加快优质林果品种改良步伐。三是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以蓬溪、射洪、大英、安居4个产粮大县为重点,启动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在安居区三家大安线、蓬溪县任隆三凤线,大英县蓬莱河边线,建设5个粮食生产功能区、8个粮油绿色高产高效万亩示范片,打造全省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以优质高效果品基地建设和低产低效果园改造为重点,推进成南高速、G318线、S205线柑桔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涪江、琼江、郪江流域优质蔬菜产业带和蓬溪、射洪、船山、安居食用菌产业带建设,到2020年,建成优质柑桔面积60万亩、优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深入实施“现代畜牧产业提升行动”,确保优质生猪年出栏达到300万头以上。开展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因地制宜发展池塘健康养殖、水库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和流水养殖,积极创建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和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作者系四川省人大代表、遂宁市农业局高级经济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