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避免西方的工业化困境以乡村为载体构建中国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内容提要:起始于西方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已经显现了诸多弊端,西方工业文明的使命接近完成。在人类面临重大的资源、社会、环境和产能过剩的综合危机下,世界期待中国能够以“王道”替代美国的“霸道”。全面建设生态文明,走出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道德和精神困境,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们的世界观,需要清晰的理念和措施,进一步将生态文明落实到每个乡村和社区,落实到每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中。生态乡村建设不仅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疗治工业化伤痛的良方。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乡村是中国最大的优势资源,耕读传家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深入血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保留了与自然、与社群的密切联系。美国过程哲学家约翰·科布先生说:“中国一定会引领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西方世界已经把乡村消灭了。中国还有庞大的乡村,因此中国一定是21世纪引领生态文明的国家,你们的经验太重要了”。国际公认在符合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社会建设、自然保护、文化和世界观的四个维度中,中国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实现国家战略,并以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造福、引领世界,作为一种工具和途径,需要通过教育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建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教育是一定是中国化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文化和教育的综合问题。生态乡村建设能够将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应该将推动世界生态乡村/社区建设,以生态乡村为载体,构建生态文明的教育体系,作为自觉清醒的战略目标,将人类带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起始于西方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已经显现诸多弊端,西方工业文明的使命接近完成。由休谟、边沁、亚当·斯密和穆勒等人奠基、传播的功利主义观念在西方社会占据统治地位,这些观念原则上奠定了西方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基础,但这些体制没有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深刻矛盾,日益显现出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人类面临重大的资源、环境、产能过剩、社会和精神的综合危机下,世界期待中国能够以“王道”替代美国的“霸道”,中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
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不是单纯地着眼于环境问题,而是“五位一体”的新文明模式的创新。作为世界大国,无论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全人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走的生态文明之路是一条不让全球为中国买单,而是中国造福世界、影响未来的新道路。超越因资本主义扩张导致的全球生态困境,超越因经济增长依赖导致的发展困境,必须变革西方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主导的价值观念体系,推动现代文明全面转型。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充分认识、正视工业化的消极影响,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才能避免重蹈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社会的覆辙。
一、工业化的危机与问题
工业化为人类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方面功不可没,但也产生了系统性的危机和问题。发展主义主要从单一的经济视角界定发展,在近二、三十年间成为横扫全球的意识形态,使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还全面渗透到社会、文化、精神道德和教育各个领域,使之整体呈现出“工业化”的特征。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有:追求集约化、规模化、量化、标准化,偏重效益和效率,忽视情感、道德和理想,过于强调竞争、对抗等等。泛工业化已经给西方国家带来了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尤其给社会和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破坏,所以,国际社会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些问题目前在我们国家也已有不同程度的显现,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1、工业化的社会问题:中国文化重视秩序和伦理,重视社会建设,中国社会具有强健的弹性,但经济发展引发的变化也使社会的基础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贫富分化加剧和社会阶层固化使社会脆弱化,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疏离;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金钱崇拜侵蚀人们的道德和精神底线,出现了种种社会乱象;过于强调竞争、对抗和效率,祛除价值、理想和道德,顺应自然的“天道”和关怀他人的“仁德”被抛弃,人们普遍产生现代焦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降低,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日趋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研究报告,抑郁症已成为一大健康杀手,全球有3亿人罹患抑郁症。
2、文化多样性遭到破坏:城市化、工业化的中心化和标准化使传统和本土文化遭到侵蚀破坏,与本土、民族和传统有关的各种文化艺术形式、艺术产品和民俗都遭受过被边缘化和消亡的危机。不同的城市,到处是同样的广场,同样的商场,同样的品牌。各地的电影院里,年轻人喝着可口可乐,看着好莱坞大片,大规模的同质化使文化和生活的乐趣、生机也在减少。而无形的多样性文化是渗透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维度中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力量。
3、环境和食品问题:除去显而易见的空气污染,工业化的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仅使粮食、蔬菜、水果失去了原本的滋味,加之日用化学洗剂的泛滥,也使土壤和河流遭受严重污染。为了获取安全、有香味的食品,很多城市中产阶级开始到农村,自己种粮种菜,由被动消费转变为主动参与农业的生态转型。
4、教育离土无根:西方现代教育是一种离土无根的教育,它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也为工业文明服务,我国目前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机械摹仿了西式现代教育。在离土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对于传统的虚无主义使实践智慧、本土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价值都被忽视,书本知识、标准化知识和国际知识受到追捧。其结果是,一方面,乡村和农民被边缘化,农业、农村和农民没有办法持续获取为他们服务的知识和教育;另一方面,正规教育远离自然,脱离生活,脱离劳动和实践。这样的教育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生命、自然的敬畏,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人文精神沦丧,崇高理想失落,青少年中弥漫着“不知来处、不知去处”的归属感缺失的无力和迷茫,内在生命力大为缩减,生活的意义、生气和活力匮乏。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筛选、培养精英”的名义下,牺牲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造就了一代无根之人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流高等学府在为外资企业输送高级打工者,同学关系疏离冷漠,校园暴力日趋严重,这些都是无根教育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问题在教育中的表现,而下一代成长引发的国家和社会的“真正的危机不是缺少数据或使用电脑的能力,而是缺少重视生命相互关联的道德和精神发展”。
二、生态文明的目标和内涵
生态文明不仅仅只是自然环境意义上的“生态”的文明,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也不只是简单的生产方式的转型和改变,而是系统性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和要素重组会引发系列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乃至人们世界观的系统性变革,它将重新确定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将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作为发展的目标和目的,从重“物”向重“人”转变,“人”的发展取代以“物”为中心的理念被置于较高的地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社会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将被日益重视,支配工业化的理念和工业化的伴生物如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价值中立以及注重竞争、成功的观念,将向以人文主义精神为基础的合作、互助转变,人文精神是“意义”和幸福的源泉,也是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生态文明的理想图景中,经济发展不再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本地的社会成为重视联系、情感、团结互助的生态的社会;多样性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精神发展;人们身心合一,不再陷于身与心的分裂之中,精神和道德的提升使人获得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而生态的环境是实现以上四个维度的目标之后的自然结果。
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本质上面临知识体系的全面转型,需要思想观念、认知方式的全面转变。因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不同,在两种文明的理念和形态下,文化和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显著特征。在工业社会中,基于工业化的知识体系以压倒性的优势碾压在地化的本土知识和文化,支配了教育领域,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既是工业化的结果,同时也成为固化全球秩序的一部分。而在地化的知识和文化体系具有互助、包容和尊重的人文主义特征,应对工业化带来的系统性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问题,需要回到在地化的知识和文化体系中寻找疗治的源泉和力量。在工业化出现问题和危机时,更多的本土文化和知识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力量而重获新生,乡土在不断觉醒,焕发自信和力量,它们在教育中的价值也被重新认识和重视。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走出对于“西化”的盲目崇拜,唤醒乡土的觉醒和自豪。教育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教育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都需要教育回到乡土和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的力量,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生态乡村/社区建设为载体,面向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形式,提供不同内容的生态文明教育。以基于乡土自信和自豪的乡土教育实现知识体系转型;以环境教育、自然教育建立“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命教育、向善的道德教育解决身心合一的问题;以阅读教育、艺术审美教育丰富、提升人们的精神修养。社区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大众传播等多种教育形式都应以生态文明为目标,贯穿这些教育主题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将给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精神资源和环境,相应的,教育目标也转向人的全面发展,使教育回到社会共同的和人本身的福祉。在生态文明时代,回到“人”本身,既是回到教育的本质,也是回归教育的常识,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自由成为可能。但最终,生态文明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美好远景都寄望于人内心道德和精神的升华,依赖于每一个个体的道德和精神的自觉、觉醒才能实现——人类需要依靠自我的道德与精神修养,才能最终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心灵的纯洁将会使一个人明察秋毫,并……通情达理地、自我克制地去行动。” 建设生态文明最关键也许最难的一步是提升人们的道德和精神修养,实现人心的“生态”的生命教育成为生态文明的最后屏障。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除了面向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建立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没有其他的捷径。
三、全面、充分认识生态乡村建设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面对种种问题和危机,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美国过程哲学家约翰·科布先生说:“中国一定会引领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西方世界已经把乡村消灭了,只有中国还有庞大的乡村,因此中国一定是21世纪引领生态文明的国家,你们的经验太重要了”。这些意见引发我们在与西方的比较中,重新认识自己的优势。工业化的大农场在规模化、集约化和资本化的过程中,已经使农业失去了原本具有的社会建设、文化传承和教育载体的属性。而乡土社会和本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修复工业化的伤害,中国人耕读传家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深入血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保留了与自然、与社群的密切联系,应对解决工业化的困境和问题,需要到乡土社会中寻找源泉和力量,走向乡村文明复兴,把乡土社会文化的根留住。乡土社会和本土文化对于解决工业化问题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态有机农业解决环境污染和食品问题:农民和农村是离大自然最近的人群和地方,以西方工业化农业的恶果为戒,让“农民拯救地球”,教育农民进行生态种植,摆脱对于化肥、农药的依赖,解决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水污染问题,生产有味道的“小时候”的食物。乡村的本地经济和手工技艺对于发展生态产业和本地经济,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2、本土文化和多样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乡村埋藏和保留的丰富多彩的乡土和民族文化不但是文化创意的灵感和素材,更是社会和文化能够繁荣发展的无形但巨大的力量,这一点已经被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证明。文化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乡村建设不能依靠移植西方的文化和契约,一定要重视当地拥有的各种传统和文化资源,它们不仅是生态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也会成为手工技艺复活,带动产业发展的源泉。
3、以农耕为基础的文化及乡村的共同生活和联系有助于进行社会重建。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文化的可持续性在于重视秩序和伦理,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耕生产为基础,乡村正是传统文化的母体和载体。通过强大的文化建设凝聚社会,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培育社区团结、互助,协力居民自治组织的发展,构建具有共同价值观、相互信任、守望相助、环境优美、安全稳定的社会。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互补,乡村的亲情对于城市人群的吸引力也在日益加大显现。
4、为下一代提供有根的热土教育。只有在具备完整的与社会、与传统文化、与自然、与他人的联系中,才能为孩子提供健全完备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才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的生态思维,身心全面发展,关怀他人、服务社会的下一代,农业劳动和乡村生活就是具备这些重要联系的活动和场所。
四、以乡村为载体 构建中国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并以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造福、引领世界,作为一种工具和途径,教育是重要的抓手和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人人都具备生态的系统思维,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教育是一定是基于联系的、整体的思维方式的中国化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文化和教育面临的综合问题。因此,亟待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面向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因此建议:
1、大力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需要每一个人自觉地参与其中,修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符合“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实现社会的整体转型。生态文明需要在具备生态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和要素的空间中落实落地。乡村具备生态的经济、社会、自然、文化和世界观的资源要素,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乡村是中国最大的优势资源。中国需要从复兴乡村文明开始,把生态文明和现代话语体系接入乡村,使之成为现代的生态乡村,不仅能够与城市平等互补,更是自信、自立、自强的主体。将生态乡村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是时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2、构建系统的中国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部分。传统文化以农耕和乡村为载体,在工业化强势的话语体系下,这部分知识和文化被边缘化了。在生态文明时代,一定要重新重视、挖掘这部分知识,才能真正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并与现代结合,复兴中华文明。中国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应该突出以下四个方面,并全面渗透到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1)、大力挖掘、保护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开展乡土教育,激发对于乡土和传统文化的自豪;2)、创新教育形式和空间,以大自然为教室,通过农业活动、自然教育和体验,恢复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合作、互助的共同的集体劳动和生活,修复社会关系,重新建构社会;3)、重视生命教育、音乐和美术的艺术审美教育,以人文化成民众的精神气质,实现生态文明需要的个人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转变;4)、倡导、推广传统文化中的中医、节气时令、食物教育和养生教育等,以中国的健康理念和养生方法强健民众体魄。
3、让生态乡村成为面向所有人群开展生态文明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空间载体。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在具备生态联系的空间中开展实施,乡村具备的农业生产、社会、文化和自然的综合资源使它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能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古代长期奉行重农政策,体现了对于农业和乡村具备的有益教化的社会功能的自觉重视。农业劳动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行动中学习”,食知其味,食知其源,通过劳动将身心与大自然、与劳动成果建立联系,潜移默化地形成“敬天惜物”的自然观和勤俭节约的品格,“俭”能解决人与欲望的关系,“师俭则无欲,无欲则廉”。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历法、节气观测等也需要在农业的劳动实践中去体会、传承。因此,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把大人、孩子都带到大自然和田野中去,带到农业体验和亲密的社会联系中。
生态文明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与世界对话的思维框架,传统文化借助可持续发展可以融入与世界对话的国际话语体系。与国际话语接轨,需要在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世界观的维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智慧。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传统文化复兴,将乡村与城市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中”与“西”结合,将生态乡村建设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合作理念结合起来,让中国的生态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教育走向国际,引领世界,为人类造福。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建设研究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