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丽红:北京市创新低收入农户增收帮扶机制

[ 作者:王丽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2-18 录入:吴玲香 ]

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低收入村全部摘帽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郑重承诺。产业帮扶是北京市实现低收入村造血式“脱低”的重要举措。公平贸易通过市场的方式给予低收入农户帮助,让农民享有农业全产业链的价值分配,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新机制。2016年以来,北京市农研中心(市农经办)以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为主体,按照公平贸易原则,以门头沟、密云、怀柔、房山、通州等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试点,联合北京市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商超、互联网公司等多元社会主体,通过搭平台、拓市场、推模式、传理念、促提升,探索出以市场机制帮扶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的新路径。

一、主要做法。一是搭平台,推动京合公平贸易联盟发展。发起京合公平贸易联盟,并发挥联盟的连接作用。推动北京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四渡河村合作,推动北京农业担保公司为北京聚源德老栗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1000万元额度。制定和完善京合公平贸易联盟运行制度,设计了京合公平贸易VI形象,梳理了北京市低收入村所在乡镇特色农产品目录。二是拓市场,扩大试点合作社销售渠道。北京农联24公益市集设立公平贸易专区,其中每次手工编织品的双日销售额在4000—5000元,板栗在2000—3000元,蜂蜜在1000元左右。通过特色农产品推广进生活社区、城乡互动推动走进工作社区,推动北京布韵传奇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2017年带动低收入农户84户,户均增收达16000元左右。为6家合作社和1家渠道商开展公平贸易认证,已有2家合作社和1家渠道商通过认证。三是推模式,与基层深入沟通。试点工作组增加与基层沟通与指导,两年来下乡71次,228人次。四是传理念,多渠道宣传公平贸易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论坛和交流会加强公平贸易理念的宣传。两年来试点工作组共开展了11次公开课,并编印了《公平贸易50问》《京合公平贸易季刊》。在首都之窗开展的《有情怀的消费——你不知道的公平贸易》,在北京时间和首都之窗同步直播,点击率达到11.6万人次。五是促提升,加强理论研究。两年来加强对外地的调研及试点工作的理论提升,形成了考察报告8篇,公开发表论文10篇。

二、主要成效。通过两年的持续推动,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公平贸易助力农民增收,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渠道商参与公平贸易,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精准带动低收入农户有尊严地增收。试点工作带动了门头沟区清水镇,怀柔区渤海镇,密云区太师屯等11个乡镇、房山区良乡镇、窦店镇等10个乡镇共23个乡镇、594户低收入农户实现有尊严地增收。怀柔区渤海镇四渡河村低收入户77户,优质优价销售板栗92.5吨,带动全村人均增收753元。二是推动怀柔板栗成为国际公平贸易标准制定的参照系,使未来怀柔绿色产业发展占领了一个国际制高点。三是以公平贸易助推合作社规范发展。国际公平贸易认证提升了合作社财务规范化、运行规范化,提高了合作社对高端人才的吸附力。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与建议。

在中心组织的农村改革试点工作专家评估会上,该试点工作得到评估专家的一致高度肯定,他们指出该试点意义重大,试点工作在促进农民增收、规范合作社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苑鹏给予高度评价:“该试点为推动中国公平贸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建议中心继续以试点或者研究课题的方式,支持相关部门继续推动以公平贸易方式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国际化。试点和研究工作重点从以下四方面推动:

1.为京合公平贸易联盟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在北京农联下分设京合公平贸易分会,开展多渠道、更广范围的公平贸易理念宣传和消费者教育。

2.为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进入国际公平贸易体系的认证服务和认证费用补贴。让他们获得更广的销售渠道、更高水平、国际视野的专业培训,能够到国外开阔眼界;同时按照国际公平贸易规则,他们将更加有效地治理,实现社员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有助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3.推广到北京市对口支援的扶贫地区。将对口支援地区贫困农户的产品通过京合公平贸易联盟对接北京这个高端消费市场,这更符合用有情怀的消费支持贫困地区有尊严地脱贫的理念。

4.深化对公平贸易理论的研究。探讨其内在运行机理,分析消费者支持对农产品市场、乡村社区发展、环境改善、产业链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作者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