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孝德:新时代、新青年、新乡贤

[ 作者:张孝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31 录入:王惠敏 ]

各位老朋友、各位新朋友,乡建的同道,听说这次还有一批来自于农村的我们的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各位上午好!

今天上午我们围绕的主题是“爱故乡”,我觉得“爱故乡”这个主题我们是五年前发起的,和十九大提出的“一懂两爱”这样一个“三农”建设高度契合。下面我想就这样一个题目——新时代的乡村与新青年谈一个观点。

乡村与时代

首先来讲,我觉得要解读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把它放在时代的背景下解读。刚才温老师其实已经讲了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如果放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可以说这是重大的方向性调整,我觉得这一个大的调整其实是一个从城市到乡村的战略性大调整。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调整?我把这个话题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时代,我觉得十九大提出的要记住时代这个概念,它的空间,特别是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一定是世界的。所以十九大对于乡村的解读,是用了毛泽东的方法,我们用这个理论分析,当今人类文明最大的矛盾和失衡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事情是天、人失衡了。天、人一失衡,用我们学术语言表达是人与自然的失衡,人与自然的失衡概念是什么呢?我们今天说环境污染,其实是人心污染,应该说我们面临的危机不是环境危机,不是天塌、地陷,而是人伦这样一个危机。这样一个危机的背后是什么呢?是养育人类父母的危机,是我们这些不孝子孙造成的危机。这是我们用中国话解读的,所以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什么叫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修复天地,修复人心,开辟新“天地人”的新时代。

“天地人”是中国五千年根源于农耕文明形成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的起点,叫“三才”。在今天我们要描述这个时代我觉得用“天地人”描述就会发现什么叫新时代。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的是女娲补天的事,天有问题了;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解决的是地的事,我们的大地有问题了。那么谁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人啊,什么人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了“新时代”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谁来搞社会主义?我们要知道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两大核心词:人民为主体,中国共产党。

如果从这个角度解读我们会发现十九大提出的报告中,我们不要把它简单罗列为几件事,时代最需要变革的不是事情本身,中国古人讲“道”,“道”是哲学,是思维。乡村振兴战略的六大新思维:

第一个是系统思维。不要以碎片化的思维解决“三农”问题,这就是在这次报告中我们要记住的。明确把过去所有文件、所有学术理论称呼的农村变成了乡村。不要看这这一个字的变化,由农村变成乡村,意味着什么?我做了一些学术上的考量,大家可以发现在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中从没有把乡村叫成农村。农村和乡村的区别在哪里呢?农村是1949以后,近代以来我们是按照一、二、三产业把五千年的乡村改名为农村。什么是“乡”啊,是两个人坐在对面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喝酒,中国古代的农村是一个文明体,是集政治、文化、经济为一体的,但是把乡村改成农村以后,就把所有的东西都减掉了,认为未来的乡村只有一个任务就是为城市生产粮食,所以生产粮食的地方就是叫农村。按照这种思维就农业来搞农村,我们的乡村文明还有希望吗?五千年的乡村文明肯定是面临着消亡的代价,也就是今天我们的主流理论学者在谈的未来的乡村名称都变成农村,农村变成企业,变成社区,名称都变了,不要小看名称的变化,背后是一个思维的变化。思维的变化是什么呢?是乡村文明在话语体系上的消失,所以十九大提出乡村的概念,我觉得非常重要。

第二提出了新的城乡等值的思维。不要以城市的思维来解决乡村问题。我们知道这里面有微妙的变化,以前讲的是城乡统筹,这次讲的是城乡融合。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至少是弟兄俩,统筹是什么?一个高一个低,城市统筹乡村,不平等啊。

第三个我觉得提出了乡村未来发展模式是“小而美,小而优”。这次明确提出给我们五千年的小农经济正名、正位,明确提出小农经济可以和现代化相结合,但以前不是这样。

第四个思维是熟人社会思维。不要以生人社会的思维来建构、设计中国社会的治理体系。乡村是小规模的熟人社会,民主选举是来自生人的城市,我觉得我们今天在乡村搞的民主选举模式二十多年了,为什么落不了地,消化不了,原因在哪里?逻辑前提搞错了呀。所以这一次十九大提出乡村社会需要的是“三位一体”:自治、德治与法制“三位一体”的新治理之路。我觉得在“三治”里面要包含回归,要尊重乡村和城市不一样,不能够把城市的治理方式直接植入到乡村,城市是生人社会,乡村是熟人的小规模社会。

第五个思维是互助和合作思维。不要以私有制思维解决乡村发展。以私有制思维解决乡村问题,我是搞经济学的,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有一批经济学家通过各种曲线、各种途径左右着中央,要改变路径。但是这一次明确告诉我们乡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发展的前提,这句话非常重要。

最后是乡村组织思维。我们要知道乡村和城市不一样,城市是人造的,乡村是神造的,乡村社会是长出来的。我们的城市化改革开放二十年期间造得多大,我知道我们的乡村像植物一样长了这么多年才长出来,从乡村的组织学来讲,它是一个生命组织,城市是一个集体组织,有什么区别啊?生命是有情感,有温度的。所以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管理乡村的人得有爱,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情感,以工程式的思维,冷冰冰的思维,你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城市管理者,但没法成为被农民接受的“三农”工作者。为什么最近几年我们扶贫,我们的干部在农民家里为他挑水,为他干什么事,为什么农民就是没有办法接受他?你那个心是没有温度的,没有对农民打开,你给农民磕头,农民也不会接受。所以我觉得这是要认识的第一个问题,什么叫乡村与时代?

乡村与中国

我们真的认识我们的乡村吗?我给中国乡村有一幅对联:“乡村有乾坤,事关天下事”,我们的乡村是“藏万世文明之码,解千年兴衰之谜”。这怎么是一个农村呢?乡村是中华民族信仰的圣地,民族文化生发之根,耕读礼乐教化之属,财富经营出成之路,归根休养生息之源,智慧建筑诗意生活之乡,文明兴衰的密码。“乡村兴则中国兴,乡村衰则中国衰”,我把它叫做中华民族中国人。是昨天,今天和未来永远不变的铁律。

为什么?我觉得在中国有几个观点要澄清,乡村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不认识乡村就无法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我们要知道近代以来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一直走着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另类现代化道路。什么叫“另类”啊?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乡村开始的,最初想学苏联搞城市,不行,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从哪里开始,乡村啊。所以说我们要知道什么叫“毛泽东思想”,什么叫“邓小平理论”,我认为无论谁来研究,你不研究乡村,都没法解读中国共产党是怎么走到今天的。没法解读什么是“毛泽东思想”,什么是“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搞城市化以来,我们慢慢忘记了乡村,这个方向离我们共产党,离“毛泽东思想”,离我们执政党的理念越来越远,危险啊。

但是在这样一个重大的时期,十九大重提乡村振兴,大家要知道这几个字沉甸甸的。所以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个人认为作为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不认识乡村,不能成为中国的领导者,不能够解读中国的模式,不能够洞察中国的未来。所以在这个背景下,乡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根。中华民族长寿的秘密在乡村,如果没有乡村的复兴,中国的现代化是无根的现代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断根的现代化,经济再增长没有用。我们要知道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文明,不是城市文明,城市文明是古希腊、古罗马,是今天的西方人贡献给人类的文明。中国五千年文化搞的是乡村文明,我们要贡献一种乡村文明,乡村主导的生态文明,乡村主导的城乡共生的新文明模式。怎么能追赶西方的城市化呢?怎么能以城市化的指标衡量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呢?如果按照那个目标,未来的中国就是陷入到尼克松所讲的“1999不战而胜”的陷阱里去了。如果中国未来城市化、现代化都实现了,结果乡村没有了,大家想想这样的现代化还是中国的现代化吗?那是西方的现代化在中国的重复。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觉得当今世界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转型,西方主导的城市文明是一个诸多毛病的文明。我们需要把城市的弊端在乡村找到化解的通道,所以未来的时代是需要乡村文明复兴来瓦解西方工业文明弊端的时代。乡村的功能何止是我们今天谈到的搞产业。所以在这个背景下,乡村和城市的关系是什么啊?乡村是城市的根,是工业化的本。天人失衡今天最大的表现是什么呢?是城市与乡村关系失衡,这是全世界出现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出现了神造乡村与人造城市,导致的结果是什么?乡村是大根,城市是大树,我们看到城市这么丰盛,开的花这么多,结的果那么多,我们要知道这是谁给它的供养呀?是看不见的根啊。城市的文明是乡村的大根无中生有生出来的,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知道乡村是人类的魂啊,城市是魂开的花啊,如果乡村的魂没有了,你城市这个大树的花也没有了。

乡村与文明

所以在最后的背景下,我觉得我们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乡村与文明。乡村与什么文明?我说两大文明逻辑,你把乡村置于工业文明逻辑的背景下,你会发现中国的乡村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对不对?非常对,就是这么一个逻辑,所以导致的结果是造成乡村功能单一化,乡村生产工业化,乡村治理城市化等等,但是好在十八大、十九大提出了生态文明,我们突然发现生态文明要乡村,为什么呢?所以我认为生态文明所需要的是“天人合一”,新能源所有的东西在城市都找不到,在乡村通通存在着。所以我提出一个观点,振兴乡村生态文明时代是习近平时代中国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的时代。

乡村和青年

最后我点点题,在这个背景下,乡村和青年是什么关系。我认为乡村复兴的标志是青年回村,产业兴旺不等于乡村文明复兴,一个大企业可以把一个乡村搞活,但是乡村的文化没有了,变成了一个企业,这不叫乡村文明的复兴,我觉得乡村文明复兴不是鼓励资本下乡,而是鼓励青年下乡,没有青年的乡村就是没有未来的乡村。为什么?因为乡村需要青年,青年也需要乡村,因为乡村建设是集智慧、文化、历史、艺术、经济、科技为一体的二十一世纪最具有挑战性的事业,也是最具有和工业不一样的善业,也是二十一世纪最具有创造性的伟业。大家去思考思考,所以说在这个背景下引领中国与世界未来的领导者、思想家、哲学家与艺术家、科学家不是来自于今天的城市,来自于今天的乡村。所以青年要有未来,你要想成为思想家、理论家,我告诉大家到乡村找资源,找灵感,城市的灵感资源已经枯竭了。

大家说乡村是什么?我把乡村定义为“六艺”乡村:智慧农业、六艺农耕、生态生活、诗意栖居。围绕着“六艺”,我在北京搞了一个耕读六艺,我那里招的学生都是学的“六艺”啊。我觉得我的学生到乡村去要会生活,会生产,能搞教育,是合格的新农夫。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青年人为什么到乡村去,乡村最大的魅力在哪里?因为乡村是未来的新生活,是新时代。我们要知道工业文明是生产方式革命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大家一定要记住生态文明时代要颠过来,是生活方式革命带来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生产领域严重过剩导致消费领域带来很多疾病,传统的经济学告诉我们,只要把东西生产出来了如何消费非常简单,当代人类文明遇到的大量的疾病、精神病告诉我们如何消费和如何生产一样,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这是危及当今人类生命最大的危机。我们今天死亡率最大的不是生产出来的东西不够,是不懂消费,不会消费吃多了撑出来的病,环境污染造成的病,精神消费短缺饿死的自杀率在增长。这些问题告诉我们什么,主要矛盾告诉我们什么,生活方式变革引领未来的革命。

所以生产与生活的失衡,是当代人类文明方向迷失,本来生产是围绕生活,结果今天刺激消费为生产服务,颠倒了。还有未来不要告诉我你有多少钱,而是告诉我你如何生活,而不是如何活着。所以从生产到生活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从资本到人本,社会主义复兴的新时代。当一个社会是生产为主的时候,我们知道能够驾驭资本的永远是少数。当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生活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所以说未来的时代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这是真正的由资本回归人本的时代。

我们不要小看生活方式的革命,哪里是最好的生活啊,城市还是乡村?因为今天全世界中产阶级的消费包括中国的中产阶层的消费面临着四大回归。所以说乡村的未来我一直讲不要改造,不要打造,乡村最大的资源就是生活,是未来最稀缺的奢侈品,乡村的生活有多少,你可以罗列,城市的生活从北京到纽约全世界一个样。所以说在这个背景下,未来的乡村生活有五大魅力。

幸福生活,什么叫幸福生活,乡村是生产即生活,生活即生产,这是一个全天候的生活,24小时幸福生活。当领导干部,当企业家八小时工作很痛苦,八小时生活拼命消费,当农民唱着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劳动,这是要重新认识的价值。乡村是智慧的生活,离天近,与地亲,健康来,智慧生。智慧从哪里来?天地告诉我们的。乡村是文明的生活,是能耗低的生活,欲望会停止下来,我告诉亲戚朋友我明天回老家,回去的时候带着一堆书,回到老家会发现书是多余的,花钱是多余的,你面对天地的时候,你的欲望会自然而然地降低,精神提升了,文明兴起来了。

乡村是一种有价值的生活,小规模,可自控,自由人、联合体,联合什么呢?或者是公社、或者是部落,民主定,大家做。在座的各位是什么呢?自由人联合体,你要在城市,我觉得我们四个人到乡村改造乡村,我们过我们的生活完全可以,你在城市不行啊。你在城市投资一个亿,你是一个老板都不能左右城市。大家要知道年轻人想过自己的生活就到乡村去,诗意的生活,乡村是可耕田,可修禅,早田园,午诗书,晚看霞,观夜星,有物质,有精神,有情趣,有意境,此人生还何求?

中国唐代诗人大家研究研究,有哪一个诗人是描写城市的,都是乡村啊。我们的爱故乡都是青年人,所以说我们要走到乡村去,干什么啊?共同创造我们自己的生活与未来,怎么下去,首先,我觉得你要带着感恩、报恩之心到乡村,不是要你去拯救乡村,只需要与古人对话,拜村民为师;第二,志同道合、组团到乡村,创造自己生活,我希望未来的青年人大家组织五个、十个一块儿去;第三,你们不要认为你们可以改变什么,天才、秀才都是有缺陷的,我们一定要记住毛主席的话,到乡村去一定要工农联盟共建我们的家园,要和社会型企业联合;第四不要忘记了,到乡村去要恶补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该学习的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首先成为中国人才能当农民。我现在主张那些不读经典的人不要来乡村,不要带着西方的污染来污染老祖宗的净土;第五要读懂乡村,要保护乡村,不要打造乡村。

最后,我想说两句话,城市不是普世文明,乡村有乾坤,乃关天下事,资本不能主导未来,未来属于乡村,乡村属于青年。谢谢!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

本文根据张孝德教授2018年1月6日-7日在福建农林大学的乡村振兴论坛暨第五届爱故乡大会中的主题报告发言内容整理而成。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爱故乡行动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