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吴巧玲:传递农村基层的声音

[ 作者:吴巧玲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21 录入:王惠敏 ]

关于农村的三个问题

——来自基层的发现和报告

笔者的童年及少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湘西北的一个山村度过,因而有很深的故土情节。虽然近二十多年在省会长沙工作,但经常会利用节假日回到老家,与乡亲们一起生活一起劳动,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常态,可以说长期与农民零距离接触,与三农无缝对接。由此耳闻目睹了农村一路走来的经济变革及人心变化,比较了解农村目前最现实的问题所在。以下是笔者最深的三点真实感受:

一、农村现在最缺失的是什么?

农村现在最缺失的是志气、信仰,最需要的是政治思想工。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鼓励群众用自己的勤劳脱贫致富。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品的优劣,笔者认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精神振兴。改革开放搞活经济让大部分农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也造成部分农民思想意识出现偏差,一切向钱看,理想、信仰、志气缺失。在一些农村,一些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干部着急,群众不急的情况。客观地讲,这种思想的出现,有扶贫工作方式欠妥的原因。一些地方将精准扶贫简单理解为“给钱脱贫”,大包大揽,给贫困户按时送钱。这么做,不可能从根本上激发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只会让贫困群众滋生依赖心理,以争当贫困户为荣,为争当贫困户可以不择手段,斤斤计较,邻里反目,民风不古。怀化有一个村支书告诉我,并村时有一个小村总户数198户,却评报贫困户134户,有的是与村干部有亲情,有的是村干部怕得罪人评上的,存在严重识别误差。评报的结果激发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未评上的少数贫困户就上访、闹事,将这一切归罪于党和政府的不公,从而对扶贫队员也非常敌视。并村后的村支两委重新对这个小村进行了评报。目前,针对农村扶贫带来的诸多精神层面的新问题新动向,我们政府或有关部门是否应该拿出专门的资金,来进行精神领域的扶贫研究和对症下药?对由“四种考验”带来的信仰和公心缺失,对一切只唯钱的思想进行排毒、洗脑,拯救心灵,振兴精神,以化解“四种危险”,这也应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二、农民现在负担最重的是什么?

农民现在负担最重的是各种名目的“赈酒”送“人情”。十八大以来,借婚丧嫁娶收人情钱的风气在党政机关已基本刹住了,但在很多农村还是盛行。巧立名目变相赈酒,借此敛财成为农村农民的常态,可以说是人人都头痛,人人又不得为之。我乡下的邻居近年来总是向我诉苦,说一天最多走过七八户人家,全家老小齐出动,分头送人情钱。每家最少平均两百元钱,一年下来光送“人情”都要三万元左右,而一般普通的农民家庭收入,包括在外面打工的才四、五万,只要过个两年,自己家里不想办法赈酒收回来一些“人情”,就有些捉襟见肘,家底薄的就将掏空;若赈酒,办酒席钱又要吃掉一、两万。真是不堪重负,恶性循环。“人情”成为沉重负担,干部对此也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很多在城里工作的干部职工来自农村,一些农村的亲朋好友赈酒,碍于情面,不得不去。于是延伸到有工作单位的干部职工变相赈酒,搞地下行动。挖空心思,暗地接人送礼,被接的人打个红包,也不吃饭,纪委来查也没有证据。人情往来,本无可厚非,但借赈酒敛财已将千年传统演变成当前社会垢病,形成了一种“怪圈”。急需各级党委、纪委高度重视,切实破题。最好不管地下行为还是地上行为,不管是农村还是政府机关,都要坚决刹住以敛财为目的的赈酒之风。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笔者试想,可否由省委牵头制定相关指导意见,层层传导,县委具体指导乡镇、村组将整治“赈酒”作为村民自治的重要事项,讨论制定具体整治“赈酒”陋习的村规民约,当成一项精神文明的工程来抓。

三、农村基层干部负担最重的是什么?

农村基层干部负担最重的是接待“迎检”。2018年的元旦节前我回到乡下老家,休了几天年假。接触了部分乡镇干部、村干部,由于相互都很了解熟悉,他们都对我说真话。我问起他们目前感到工作压力最大的是什么?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迎检,就是迎接各种考核检查。我再问具体压力在哪里?他们又异口同声地说:发烟。各种考核检查是填不完的表,发不完的烟。当然,有的考核对促进工作还是很有必要,但也不排除一些检查考核是走过场,蜻蜓点水,形式主义,但却占据基层干部大量的工作精力。据了解,这种接待各种考核组除了招待吃饭,还每人发一包烟的风气以常德、张家界为盛,其他地区不得而知。村支书们说饭菜都要不了多少钱,最头痛的是每人一包烟,档次还不能低。接待县委县政府领导不发烟一般还没有人“给脸色”,也不会由此“卡脖子”,最难应付的是县里各个单位和部门的中层及普通干部。有的考核组如果安排在农民家吃饭就不高兴,就餐必须请进当地饭馆,还得一人一包烟,不然就显得不热情,很可能影响考核结果。有个村支书说他们村2017年迎接各种考核组60多次,最多的一天就接待了三个组。这个村偏远落后,多年来争取政府的项目资金很少,但考核组来了,知道别的村都发了烟,他们不发,又怕得罪,越不发就越没有项目支持。发多了实在不堪重负,又不能做账。各村为了检查过关,发烟攀比档次,以示重视和客气。我问他们发烟的经费从哪里出?怎么记账?他们很为难地含糊其词,但也承认不可能自己私人出这么多烟钱,只能另想办法。我想是什么办法呢?明明就存在廉洁风险。镇党委书记和镇长也是对各类检查考核苦不堪言,省、市、县来的考核组多,特别是县里各部门最多,都要书记和镇长出面汇报,很难将精力放在谋划全镇的经济发展上。稍有怠慢,首先就批评你不重视,以后的工作就难得到支持。此种风气难道就难以刹住?我想,如果各级党委、政府正式发文,要求规范、精简各类考核检查,且要求所有的村支书一律不能给考核组发烟,发现一个免职一个,杀一儆百,这样不是可以一举两得吗?既解脱了村干部又警示了政府干部作风。

以上三个农村突出难题关键在于如何破题,如何破题的关键又在于重视、较真、手段。党的十八大以前,国家也一直禁止公车私用,但为什么十八大以后才刹住此风?关键在于动真碰硬。笔者清楚地记得,2014年的五一长假,各高速公路收费路口摄下了公车车牌,节后公布信息,各单位公车都要到省纪委说明用途。将公车私用列入明察暗访的主要内容,自此有效叫停公车私用 ;2016年以来,湖南省纪委从上而下狠抓了“雁过拔毛”的专项督查,基层受益,群众拥护;还有新中国建立之初,旧中国黄赌毒的陋习为什么可以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今后我们是否也能对各类考核活动中“发烟”现象进行破题?此事虽小,但彰显我党廉洁形象,真正可减轻农村基层负担。目前的农村急需倡导文明新风,移风易俗,这些都值得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思考和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搞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以上来自农村基层的发现和报告,难免会存在一叶障目或挂一漏万,但笔者确实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实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常怀朴素的群众感情和人民立场,关注关心“三农”存在的真实状况。不能忘了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新时代党的干部应努力让自己成为发光体,走到哪里,都能照亮别人,一言一行都要成为群众心目中共产党员的形象代言。 

写于2018年1月9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华声在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