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城市综合体、旅游综合体、农业综合体、田园综合体形式演变,总结出田园综合体模式与其之间的区别联系,同时研究了在田园综合体中构架体系和价值追求,并以此基础上提出在休闲农庄的特色空间环境营造中,通过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核心地位,并激发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活力,同时兼顾田园风貌环境,由此对休闲农庄未来建设发出新的展望。
1、引言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 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这不仅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政策创新, 也是赋予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任务[1]。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 传统农业遭遇瓶颈, 迫切面临转型升级。伴随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 传统单一产业类型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2、综合体的内涵与形式演变
2.1 城市综合体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近年来出现的“城市综合体”成为众多开发商青睐的商业地产模式。“城市综合体”, 通俗地说就是集合商务写字楼、大型购物中心、高星级酒店、豪华公寓、高尚住宅、国际会展中心、特色餐厅、娱乐城、大型影院、体育健身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地下停车场等功能于一体。“城市综合体”的出现也具有必然性, 因为城市本身就是一个聚集体, 当人口聚集、用地紧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为了实现有限空间范围内的价值最大化, 在区域的核心部分就会出现这种兼容城市多种功能的综合物业。由于这种开发形式涵盖多元业态, 竞争力尤为突出, 故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问题。
2.2 旅游综合体
通过借鉴城市综合体的理念, 从旅游发展的角度, 有人提出了“旅游综合体”的概念。旅游综合体是指特定的空间尺度中, 依托一定的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 将酒店、居住、展览、餐饮、会议、商业和文娱等满足游客“吃、住、游、购、娱”需求的功能空间进行三项以上有机结合, 达到旅游服务要素的高效复合从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及建筑体量且各部分空间依存、价值互补、功能呼应的高品质旅游街区群体[2]。“旅游综合体”的出现, 标志着我国旅游产业从传统业态单一功能向多种业态综合开发的不断推进, 逐渐成为推动旅游消费、景区发展和地产开发等模式不断升级的重要引擎。
2.3 农业综合体
在现代农业领域, 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目标, 综合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发展模式。通过借鉴“城市综合体”的理念, 在实践的基础上, “农业综合体”这种新型业态的新概念又被提出来。“农业综合体”是在以农业基础, 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会展、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等三个以上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 形成多功能、多产业、创新性结合体[3]。是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集农业全产业链目标的整合、农业科技体系的支撑、现代农业农业经营体系的优化、多种类型农业园区的结合、一二三产业各领域全面拓展的新型复合载体。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之上, 延伸出来的类似概念还有“农业休闲综合体”、“农业经济综合体”、“农村综合体”等, 包括最近的“田园综合体”。
2.4 田园综合体
实际上, 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较为发达的新阶段, 休闲农业的前景发展较好 (表1) 必然会出现此类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产业经济结合体, 这是一种大势所趋。无论是“农业综合体”、“农业休闲综合体”, 还是“田园综合体”, 都是中国农业新跨越的创新载体, 概念的本质的内涵是相同的, 只是侧重的角度有所不同。共同之处在于, 它们都是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田园景观作为基础, 通过资源整合和综合开发, 促进产业集聚、产业互动、产业融合和产业链条的延伸, 拓展多种服务功能, 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之处在于, “农村综合体”强调以人居为主体, 而“农业休闲综合体”更侧重于休闲旅游和景区开发, “农业综合体”是基于产业思维的概念提出的, “田园综合体”则是基于物理空间的概念的一种适度规模化经营, 是一个微景观。在保证效益前提下, 根据家庭农场、合作社的能力和实际情况, 规模大多从几十亩到几百亩不等, 规模相对比较小的原因是可以使风险可控。
需强调的是, 与现在主流的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不同, “田园综合体”突出的特征是农业, 而不是纯旅游业, 但是要具备观赏和休闲旅游的功能、有文化价值。是以乡村为发展平台, 以农业基础, 以农民为参与主体, 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题, 集农业生产、农民就业、休闲文旅、商业服务、商业服务、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开发策略 (图1) 。总的来说, 田园综合体是基于乡村地域空间的概念, 农业综合体是基于产业思维的概念, 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体是在一定地域空间内, 多产业、多功能、多业态并存, 以产业融合发展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随着产业融合深入发展, 关系层面加强, 经济交融, 跟区域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动性, 和城市综合体、旅游综合体是一个概念, 只是侧重点和分量有所差异而已。
3、“田园综合体”模式构建体系与价值呈现
3.1“田园综合体”模式构建体系
从田园综合体应具备的构建元素看, 主要包含产业、生活、景观、休闲、服务等区域, 每一区域承担各自的主要职能, 各区域之间融合互动, 形成紧密相连、相互配合的有机综合体。
1) 农业景观区
以观赏型农田、立体农作物造型展示、果蔬园、花卉展览区、湿地情景区、水秀娱乐区等等, 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风光。以农村田园景观、现代农业设施、优质特色农产品为基础, 开发特色主题观光区域, 以田园风光和生态宜居为基础, 增强综合体的吸引力和整体价值。
2) 休闲聚集区
休闲聚集区使游城乡居民能够融入农村本身特色的生活空间, 参加乡村风俗活动, 让城乡居民在活动参与中感知农业文化蕴含的魅力。为满足城乡居民各种休闲需求而设置的综合休闲产品体系, 包括游览、赏景、登山、玩水等休闲活动和体验项目等。
3) 农业产业区
主要是从事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产品的加工制造、保鲜储藏、市场贸易的区域, 是确立综合体根本定位, 为综合体发展和运行提供产业支撑和发展动力的核心区域。让城乡居民认知农业生产全过程, 在参与农事活动中充分体验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可以开展农作物生长过程认知、农作物科技种植、生态农业科普等项目。
4) 综合服务网
为综合体各项功能和组织运行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区域, 包括服务农业生产领域的金融、技术、物流、电商等, 也包括服务居民生活领域的医疗、教育、商业、康养、培训等内容。这些功区域之间不是盲目叠加, 是功能融合和要素聚集, 以各区域衔接互动为主体, 使综合体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生产生活区。
5) 居住生活带
在农村原有居住区基础之上, 在产业、生态、休闲和旅游等要素带动引领下, 构建起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支撑的综合聚集平台, 形成当地农民社区化居住生活、产业工人聚集居住生活、外来休闲旅游居住生活等3类人口相对集中的居住生活区域。
3.2“田园综合体”模式价值呈现
1) 田园综合体中产业价值呈现
田园综合体模式强调其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的综合价值, 包括农业生产交易、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田园娱乐体验、田园生态享乐居住等复合功能[4]。田园综合体和现代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农业发展的基础, 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旅游产业需要与农业相融合, 才能建设具有田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园区;休闲体验、旅游度假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从而形成以田园风貌为基底并融合了现代都市时尚元素的田园社区。田园综合体做的是现代农业、加工体验、休闲旅游、宜居度假, 并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连带产业、人居环境发展, 使文化旅游产业和城镇化得到玩的统一。
2) 田园综合体中资源优化配置的价值呈现
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契机, 整合土地、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 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创新土地开发, 田园综合体保障增量、激活存量, 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用地问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强调提出, 要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 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 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 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 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5]。
第二, 创新融资, 田园综合体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和社区建设中的钱从哪儿来和怎么来的问题。工商资本需要盈利、农民需要增收、财政需要税收、GDP需要提高, 多主体利益诉求决定了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同时又需要考虑各路资金的介入方式与占比, 比如政府做撬动资金, 企业做投资主体, 银行给贷款融资, 第三方融资担保, 农民土地产权入股等等。田园综合体需要整合社会资本, 激活市场活力, 但要坚持农民合作社的主体地位, 以防外来资本对农村资产的侵占。
第三, 促进区域经济主体的利益联结, 通过田园综合体模式, 解决几大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包括政企银社研等不同主体。以往的农业园区只能解决其中2-3个主体之间的关系, 现在通过复合体的利益共享模式结构, 将关系完全捆绑融合到一起。
2) 田园综合体中城乡统筹发展的价值呈现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生产要素的关键地位不断变化;采用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 生产要素及其余产业的关系更加重要, 所以问题必须从生产力要素的问题转向生产关系的问题。自十六大来逐步确立的统筹城乡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标志着我国的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6]。田园综合体以农业生产、乡村生活、田园景观为核心组织要素, 多产业多功能有机结合空间实体, 其核心价值是满足城市人群回归乡村生活的生活态度, 让现代社会资本真正做到反哺乡村, 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4、“田园综合体”模式下休闲农庄特色与空间环境营造
田园综合体建设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融合的发展模式, 其规划要充分挖掘地方资源特色, 世代形成的风土人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 展现城市居民向往的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 回归人类本质的生活方式。田园综合体作为新生事物, 自然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田园综合体看为休闲农庄的一种前瞻性的综合发展模式。以此基础提出几点观点。
4.1 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核心地位
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要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农业资源, 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升种养水平和农产品质量, 延伸产业链, 发展农产品加工及休闲农业, 塑造地方品牌,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使特色产业成为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其中科技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 同时, 还是品质田园生活、优美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 全面渗透、支撑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方方面面。为降低资源和环境压力, 秉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 以科技手段增强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撑, 构建农居循环社区, 在确保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条件下, 改善生态环境, 营造良好的生态居住和观光游憩环境。作为国内首个田园综合体, 无锡阳山田园东对于农业板块田园东方的农业板块共规划4园 (水蜜桃生产示范园、果品设施栽培示范园、有机农场示范园、蔬果水产种养示范园) 3区 (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区、果品加工物流园区、苗木育苗区) 、1中心 (综合管理服务中心) 。导入当代农业产业链上的特色、优势资源, 开拓阳山镇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开辟阳山镇“新农村”的新面貌, 全面建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友好、区域特色鲜明的现代科技农业产业园[7]。
4.2 激发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活力
创意农业是创意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所催生新型农业形态的典型代表。创新的发展理念是创意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它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连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起来, 促进产业融合[8]。韩国发展休闲农业的经典形式为“周末农场”和“观光农园”;注重资源整合, 海滩、山泉、小溪、瓜果、民俗都成为乡村游的主题;注重创意项目开发, 深度挖掘农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历史等并使其商品化。
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 目的是休闲, 本质是体验。体验已成为消费的主要诉求, 体验自己动手做的乐趣, 体验亲身经历的感受, “体验”、“感受”变成可以销售的经济商品, 并形成新业态。日本大王山葵农场 (图2) , 也称大王芥末农场, 以种植山葵为主, 农场内还有宽敞明亮的美食餐厅和商店, 游客可在此品尝到当地特产山葵荞麦面和山葵天妇罗 (油炸大虾和蔬菜) 等传统的主食。大王山葵农场曾是国际著名导演黑泽明指导的电影《梦》的拍摄场地, 那些为拍电影所建造的古朴水车, 至今还留在菜园里, 许多游客专程到此亲身体验电影中的情景 (图3) 。台湾休闲农业成功的原因,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情景消费”, 创造出大量的奇观、风景和主题。大地震曾让台湾南投县埔里乡桃米村的房屋倒塌而当地拥有种类丰富的青蛙和蜻蜓, 用纸、布、石头等制作手工艺品, 还建成了全球唯一一座纸教堂, 把地震造成的洼地改成人工湖, 湖边设有弹簧, 托起一只小船, 人在船上可以体验模拟地震的情景。
4.3 田园风貌环境的保护
规划建设要尊重乡村山、水、田、园、路、屋等的生态格局, 营造自然生态农田景观, 充分发挥乡村特有景观的功能与风貌魅力, 扩展观光旅游的外延, 使其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环境基底。健全完善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机制, 加强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 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 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推进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的长效机制, 开展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三乱”治理, 培养村民环境保护意识, 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社会化服务与受益缴费相匹配的制度, 增强农村环境自我治理和长效运行管护能力, 推进村容村貌持续改善。
5、结语
田园综合体是在原有的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 以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地产综合开发模式带动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9]。应积极探索其发展模式, 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农业市场主体, 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田园综合体是在统筹生态资源、人文资源, 全面审视特色资源保护与建设, 塑造生态宜居环境与新活力城乡发展单元。尊重新型城镇化内在规律, 强化生态空间与宜居环境建设双支撑, 构建高效产业发展内生态路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外建筑》 2017(1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