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国强:乡村规划实施评价策略初探

[ 作者:王国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30 录入:王惠敏 ]

 ——以杨陵区毕公村为例

一、前言

乡村是一个小型却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因为乡村规划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错综复杂性,决定了乡建工作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笼统的乡村规划,比如政府简单的照搬模式、艺术下乡模式的、还有村民自行模仿的所谓现代化建筑等等,都没有给村庄带来实质性的变化。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规划管理还是以现行法律为基本准绳,没有统一的、完整的机制可以参考,以至于乡村规划的效果,很难得以合理的评价,也不知道相应的改进方向。

因此,为了确保乡村规划的效果,可以在乡村规划中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目前来看,国家及地方尚未对此部分内容引起重视,缺乏科学、标准的评价标准。本文从制定实施评价的框架以及基本内容着手,结合杨陵区毕公村美丽乡村的实施情况,对乡村规划实施评价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乡村规划可以得以有效的实施,并最终能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

二、乡村规划实施评价现状

2.1乡村规划实施评价的现实意义

乡村规划实施评价是整个乡村规划的重要环节,贯穿于乡村规划的全过程。在这项工作开展之前,做与不做,如何去做等就是一种评价;同样,当这一工作已经结束,如果考虑一下做得怎样,是否达到了目的,是否产生了想要起的作用等,则也是一种评价。评价可以说是任何活动开展的必要的构成部分。同样,评价在乡村规划的各个阶段中也都是乡村规划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乡村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这种作用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并决定了乡村规划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也决定了社会对乡村规划的认识。 

而就乡村规划自身来说,通过实施评价可以全面地考量实施的过程和结果,有效地检测、监督既定规划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信息的反馈,从而作为规划的内容和政策,以及对规划运作制度的架构提出修正、调整的建议,使乡村规划的运作过程进入良性循环。因此,在现今乡村规划运作体系中,规划实施的评价研究作为一个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规划的整个过程。

2.2乡村规划实施评价的现状

在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的背景之下,规划实施作为乡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愈发重要。村庄规划中愈加强调规划的可实施性、强调符合乡村特征的落地规划。但是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的评价开展得并不普遍,而乡村规划实施评价更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规划师只关注终极理想并对设计思想的执着而产生的对此问题的轻视,规划部门认为会影响到其权威的发挥等从而进行人为的抵制,或者由于信息系统不完备、缺少经费等因素的制约与限制等,使得实施的评价被悬置。对与规划实施脱离的现实,虽已认识到,但无力进行改变。

由于缺少制度化、程序化的对规划实践的反思,规划师只能根据对乡村社会的理解来判别规划的成功或失败。同样,也正由于缺少了这样的评价机制,因此乡村规划也经常会处在被批评不切实际的状态之中,如由于村民意识的问题或村庄个别人的利益而导致了某种不理想的结果出现,最后却把问题推给了乡村规划。这些都可以看成是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痛疾。当然,乡村规划实施评价本身所固有的困难,也是致使此项研究工作难以全面有效开展的原因。

三、乡村规划实施评估内容

孙施文,桑劲提出规划实施评估按照类型分为3类:第一类规划实施情况评价,即在规划经过一段时间实施后,评价其实施的状况。第二类为规划作用评价,这种评价主要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规划整个系统(包括法定规划和规划管理)在其中所充当的角色,尤其在最终实施结果的实现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进行评价。第三类是规划实施绩效评价,这是对规划实施的结果以及达成该结果的社会效用和影响的评价,也包括了对整个规划运作过程的投入产出进行评价。考虑到美丽乡村规划本身对实施的影响,结合杨陵区美丽乡村规划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评估框架分为规划编制技术评估、规划实施过程评估、规划实施效果评估3个部分,如表1所示。

规划编制技术评估主要是指对规划编制技术体系、技术方法的评估,评估方式为文本审查、专家审查、部门审查、村民评议等,以国家、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作为评估依据。规划实施过程评估是指对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实施机制等组织及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实施过程包括建设项目的确定、建设资金的筹措、建设工程的分期计划及投资估算、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监督等,而评价规划实施过程主要是考量美丽乡村规划是否具有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在实施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实施效果评估包括建设项目完工后的实施效果评价、建设项目长效管理运营、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村民满意度调查等。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以验收标准为主要评估标准,如表2所示。

四、杨陵区毕公村规划实施评价

4.1 项目简介

毕公村位于五泉镇西4公里处,历史悠久,最早得名于周朝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距离杨陵城区西部仅15.7公里,且为杨陵的西大门,紧邻扶风,交通便捷,形象位置突出。同时,毕公村是中华马姓的发祥地,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东观著述马融、皇清威候马超故里,现毕公村马援祠为杨陵区文物保护单位。马氏族人遍及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族人遍布世界20多个国家。村庄产业发展主要以苗木种植和猕猴桃种植为主。结合毕公村的实际情况,此次规划将其打造成以苗木为主导产业,以马氏文化为特色的永久型休闲旅游田园村庄。一个以苗木产业、旅游休闲并举的示范村庄;一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村民富裕的田园村庄; 一个以马氏文化和汉文化为主题的体验基地。

4.2  规划内容

规划包括现状禀赋,村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针对于村庄全域的总体规划(用于控制整个村庄的发展),搭载实体空间的村庄建设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建议等。本文主要以搭载空间建设的村庄建设规划为实施评价对象,本次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有村庄总体布局、村庄交通规划、村庄旅游规划、村庄风貌规划、重点地段的规划、以及村庄基础设施规划。结合近期规划项目,主要有四组中街改造、商业街改造、一组老庄城壕改造、马援祠前广场绿化、一组老庄农户门前空间改造、污水处理设施、马援祠广场改造、村庄公共服务中心、村庄健身场地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其中正在实施中的项目有一组老庄城壕改造、一组老庄门前改造、商业街改造、四组中街改造、一组老庄入口门楼建设以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4.3  规划实施项目情况及评价

4.3.1一组老庄城壕遗址改造

4.3.1.1  设计内容

对城墙遗址进行卫生整治,清理垃圾,整理收集壕内的废弃瓦片;

平整场地,并修建绿化护坡;整治南侧围墙,加建砖砌墙檐,美化立面;利用墙面进行汉文化和马氏文化的宣传;

自房屋南立面边缘扩出1.2m—1.5m的步道,步道边砌筑青砖矮墙,高约0.45m—1.2m,打造古城墙意象。护坡用植草砖铺面,上面遍植格桑花,体现生态理念;

利用收集的废弃瓦片,铺砌成河流的形状,用写意的手法,呈现出毕公的“大好河山”。周边种植树木(桃树、杏树、梨树等果树),绿化场地,环境与经济效益并重。

4.3.1.2  实施过程及效果

(1) 实施机制

在规划实施中,村委会干部担当着一线决策的角色,施工遇到问题时,设计团队及令家团队不断回访、现场指导。采用“村民一设计团队一村民大会”的决策机制,村民一施工团队一设计团队”的实施机制,“村民一设计团队一管理部门一专家组一社会各界”的监督机制。

设计阶段:规划通过与村民沟通、了解村民的需求开始,直至确定实施项目。

实施阶段:村民参与具体实施项目决策,并组织实施,施工团队必须严格按照美丽乡村规划实施,并接受村民的监督。

回访阶段: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是困难,则需要设计单位回访,现场指导施工队施工。从村民开始,再回归到村民,设计团队在其中担任技术指导,村民、专家组、社会各界共同监督,保障了项目落地。并且在施工阶段,针对于杨陵区美丽乡村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规划师驻村指导的方式,遇到问题当场解决,有效的保障了项目的实施。

(2) 实施过程

施工整体进行较顺利,但在施工的初期,就遇到了现实问题,村民认为城壕遗址是他们的宅后空间,为农户自家所有,而村委会则认为此部分土地为村庄集体所有,并且矛盾迸发,一度僵持不下。最后,采用民主评议的手法,并向村民解释此次设计对于村民的益处并承诺不会影响村民原有空间的使用功能,最终达成一致,设计开始得以落实。之后,我们逐步发现村民好像对于我们设计的东西,不太感兴趣,他们觉得设计应该更现代化,就是所谓的“贴瓷砖、涂白、铺水泥路面等”,这一度让我们感觉很累,后来就给他们耐心讲解,我们设计的初衷以及让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文化的魅力,后来村民和施工队都逐步理解了我们的想法,甚至会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这一度让我们感到非常兴奋。

再次,就是与施工队之间的矛盾。他们想用更省钱的材料或者更省人工代价的方法去把规划实施完成,比如说,他们对于找废旧材料这件事就非常抵触,他们认为废旧材料是有,但是太难使用,人工成本太高,并且有的砌筑方式,他们也不太懂,所以很难接受。于是就向他们传输生态的理念,让他们意识到这不是落后的做法,相反这是一种符合乡村既有特征的新型时尚。并且我们会先给工人们做个示范,让他们意识到,其实,这并不难,相反是他们熟悉的材料,可以事半功倍。但是,有时还是不尽人意,例如施工方为了节省费用,用了大块的卵石去填充立瓦,导致整个路径不牢固,存在安全隐患。

(3) 实施结果及评价

截至目前为止,城墙南侧主体部分已经完成,护坡上的格桑花已经开放,西侧护坡已经做好,正在建设矮墙。河流式瓦铺小路,西南侧部分已基本完成,东南侧尚未填充碎石。项目整体实施效果较好,最后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他们开始逐步理解我们的设计,意识到自有文化的美好性,并且很多村民会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提供他们的一些想法,小孩也喜欢这样的空间,经常到城墙上玩耍。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对于设计理念的理解不到位,施工队把河流式瓦铺小路做成了等宽的,虽然体现出了生态理念,但设计理念却没有很好的传达,文化上显得略有不足,而应采用自由式,体现出河流灵动的感觉。

同时,应该切实保证施工的质量。对于瓦间的卵石,应将其固定住,避免成为安全隐患。一定要注意细节,其实有时是同样的材料,或许因为勾缝的问题,结果可能就大相径庭。对于城墙的矮墙的顶层,应进行仔细的勾缝处理,使其凹凸感凸显。最后,对于城墙所对的农户后门,可以考虑进行门头的设计处理,保留其原有的木门,进行加固美化处理,对门头采用关中门头的样式进行处理,体现乡村特色和历史文化。

4.3.2一组老庄宅前空间风貌改造

4.3.2.1  设计内容

窗户:提取汉代的几何纹饰和吉祥纹饰的文化艺术,结合毕公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元素,将预示吉祥的花纹嵌缝在窗框中,并且利用汉代的木栅文化给予毕公村以新的文化内涵。改造原则:为每三户不能重复,样式多变,以营造丰富的街道氛围。 

墙裙:一组老庄的村民住宅现在有三种形式—瓷片墙面、水泥墙面和砖墙面。贴白瓷片的住宅采用石片贴面搭配,白色涂料墙面的住宅采用80公分的深色黑木来配,做工比较精细的红砖墙面,建议进行保护即可。改造原则:相邻两户采用不同的材质,合理搭配,样式多变,以营造丰富的街道氛围,带给人多层次的空间感受。

宅前空间:对农户的花池进行了隔墙设计和花池边缘改造,户间隔墙采用花砖墙砌法,通过砖花样式的改变以及花池坐凳的长短变化,营造丰富的空间界面,打破现状单调的空间形式。花池外侧使用乡村自产的原木,用以围合空间,体现乡土特色。门前搭建廊架,作为村民休息和乘凉空间,架上可以攀爬葡萄藤或紫藤。改造原则:在同一条街道,同种材质使用最多重复两户,第三户则变换另一种材质。

入户地面:对农户入户地面空间进行改造。主要通过空间的限定以及特色花纹、铺装的应用,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入口空间。改造原则:在同一条街道,同种样式使用最多重复两户,第三户则变换另一种材质。通过不同特色样式的间隔变换,美化入户空间,使整个街道的界面丰富并具有乡村文化特色。

4.3.2.2  实施过程及效果

(1) 实施过程

因为宅前空间,属于村民各户门前空间,为农户所有。所以就涉及到了村民是否愿意改造的问题,开始村民普遍觉得难以接受,同时也觉得可能会破坏原有空间。于是,我们就从政策、经济以及从村民切身的角度出发,向他们介绍如果进行改造,他们的生活切实会带来哪些变化。渐渐的,有两户村民同意进行尝试,第一户改造稍微简单些,可是却很好的承载了村民所需的实际功能,同时彰显了文化。美中不足的是,村民向我们反应他家有小孩,能不把锯齿状的花池边沿换成立砌式的。这个问题很小,但是我们却从中看到了村民对于设计的理解,对于设计的诉求。而另外一户,建完后,整体效果还不错。但是却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说村民认为墙面刷白或者贴白瓷片就是美的,而施工队又是本村人,碍于情面,很快就把村里具有历史年代感的墙面,刷成了白色,这一度让我们感到很失落,这等于说就是一种破坏建设。

同时,对于花坛栅栏材料的使用,也出现了分歧,施工队认为原木材料太难找,他们要去订购批量生产的欧式栅栏,觉得那是一种时尚,一种现代化、进步的表现,并且在自己的执拗之下,建成了。花架的设计和施工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后来村民甚至自己出主意,要把当地的文化用某种形式在花架上呈现出来。再有,就是村民很多都想把宅前空间全部硬化或者尽量多的硬化,我们劝说村民,村庄就应该有村庄的样子,门前的软质空间才是你们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城里人都以能有一片花园或菜园而骄傲,并且通过有效的空间划分,可以同时满足对于硬质空间和软质空间的需求。

(2) 实施结果及评价

 项目整体实施较为顺利,窗户和墙矮建设,已基本完成。花架正在搭建中,最近将完成。村民对于建成空间都比较爱惜,并且他们会把自家原有种植的花草拿出来,还有的建设的空间征询我们的意见,尝试自己动手去改变自己的家园。但是之前围合花池用的做的欧式栅栏,与整体规划设计理念不符,需要在接下来的施工过程中及时更改,应更换为竹篱笆栅栏或原木砌筑的栅栏,体现乡土特色。之前所定制的马槽,显得历史感不够,应涂以清油,建议内部种植荷花。

针对于村民要求门前尽量硬化的情况,应该通过宣传教育,使村民意识到乡村软质空间的优势,门前应尽量减少硬质铺地,种植花草和蔬菜,体现乡土特色。还有就是要严格按照改造原则,避免空间的单调性,同时也不能太杂乱,要整体统一而又富有变化。同时,引导村民自己去建设自己的家园,通过建设70%—80%的内容,引导村民完成剩下20%—30%的内容,最终切实达到设计改变乡村的目的。

4.3.3商业街立面及门前空间改造

4.3.3.1  设计内容

方案选取了一组商业街五户典型户进行改造示范,试图通过示范带动作用,以期整个商业街外环境切实得到改善。这五户目前屋外处理都较简单,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屋前水泥硬化,门前统一建设花池,同时局部摆放有乒乓球台子,以及局部的广告牌,但整体特色不足,商业氛围急需提高。 在五户的示范引导下,进而做出整条街的改造设计。

门窗:提取汉代的几何纹饰和吉祥纹饰的文化艺术,结合毕公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元素,并且利用汉代的木栅文化给予毕公村以新的文化内涵,强调商业气息,色彩以深棕色为主,材质以防腐木材为主。

墙面和屋檐: 商业街目前立面基本以白瓷片贴面为主,局部为水泥墙或彩色瓷片贴面,设计对其墙裙采用青灰色石片贴面,同时将门框周边限定出来。针对于白瓷片墙面,使用白色真石漆处理,不需将原有瓷片铲除,只需叠加在其上面即可,同时利用不同的宽度的木条组合界定出不同的空间。针对于屋檐,用青灰色小瓦加建斜坡屋檐。

宅前空间:对商业街的门前空间进行了整体商业氛围的设计,如户间隔墙采用花砖墙砌法,在门前搭建适合北方人的室外平台空间,以及体现乡土特色的花池和花箱。通过砖花样式的改变以及花池坐凳的长短变化,营造丰富的空间界面,打破现状单调统一的空间形式。同时通过广告牌、路灯、锦旗等设施小品塑造出浓厚的商业氛围。

4.3.3.2  实施过程及结果

(1) 实施过程

商业街在开始建设时,依然存在相同的问题,村民对于未知的情况,各家各户都不愿意去尝试。于是村干部就征求大家的意见之后,自己家先做了起来,村民看到效果后,也都纷纷主动要求参与进来。可是,实施过程中,首要面临的就是白瓷片墙面该如何处理,最先考虑的是铲除,但是村民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如果不做处理,又显得特别不协调,最终经过不断的参观学习和讨论,决定使用真石漆敷面处理的方法,即可不用铲除瓷片,又保证了应有的效果。但是村民对于墙裙使用的材料,认为不够现代化,不够高端,我们就像他们解释,乡村就应该有符合村里集市的特点,要塑造出不同于城市的商业街。

对于门窗的形式和理念,大家都比较认可,他们对于材质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们提出要用铁质材料取代木质材料,因为门窗都在户外,木质耐久性太差,并且起不到防盗作用,这点村民提的十分合理,也是我们今后做设计更应该去考虑的。对于装饰的木条,施工队主动要求自己尝试,利用本地的木材,自己加工,这是一次对于乡村材料使用的一次有益探索。但是,最终室外空间却建造的不太尽如人意,因为资金的有限性,就出现了简单铺砌的情况,并且对于空间区域的限定和提示,很多都没有做出来,针对于这种情况,我想应该是有序的、保质保量的,哪怕只做一部分,但是应该做到应有的效果。

(2) 实施结果及评价

商业街立面改造过程较为顺利,东侧立面改造已完成,西侧改造也将完成。村民对于建成的空间都十分爱惜,并且每天都认真打扫,设计得到他们的认可,并且他们尝试着自己去做设计,自己去改变剩下我们可能没涉及到的地方。立面处理要注意木条在衔接处,由于乡村自身原有建筑的高低不平,要处理好衔接处的问题。使其形成一个整体,避免形成错乱的感觉。同时对于屋檐现状较好的,可以考虑不用拆除,进行表面处理即可。而对于现状存在的私搭乱建的电线,则需要进行统一走线,和进行电表箱的遮挡处理。同时,门头的牌匾要和门窗还有装饰的木条衔接好。可以考虑在墙面上做些富有文化内涵的砖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对于室外环境的建设,则需要按照设计要求,而不能因为资金有限,就粗糙的铺砌,相反,应该去理解如何才能塑造更浓郁的商业空间,同时尽可能去使用村庄的废弃材料,体现出乡村集市的特点。

五、总结

根据毕公村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实施情况可以看出,空间环境部分尤其是近期整治规划比较完善,在经济社会方面考虑不足,而村庄长期健康发展的产业支撑才是保障美丽乡村持续发展的根本。

乡村通常拥有较好的生态基底,自然资源丰富,美丽乡村规划关键是立足乡村本土特色,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利用好周边山水环境资源,提升村庄空间景观,改善村庄生活环境。由于乡村建设用地紧张,尤其是宅基地不再批复等政策,造成了传统农宅的拆除或翻建。为保护乡村的风貌特色,要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整理,提高村民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并结合旅游、体闲等相关产业发展,调动村民保护传统民居的积极性。同时一定要通过规划设计,让村民认识到本土文化的珍贵性,逐步建立起村民的本土文化自信,避免简单的向城市模仿。同时,要像村民传输低碳的理念,尽量运用本土材料和废旧材料,营造出具有乡土特色的空间。

规划设计要深化至工程设计,并在施土期间进行技术支持和监督,才能保证规划实施的效果。对于资金有限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或分期建设,但是一定要保证建设的质量和效果。美丽乡村规划实施中还需要建立决策、实施、监督制度,明确责任主体,专家技术服务及主管部门检查有利于提高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施文.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 , 2002 (2).

[2]吕晓蓓,伍炜.城市规划实施机制初探[J].城市规划,2006(11).

[3]姜红.美丽乡村规划实施评价研究—基于福州市美丽乡村案例 [J].福建建筑,2017(9).

[4] 罗翔.以问题为导向的乡村规划建设落地实施研究—以湖北省房县土城村协同共建为例  [D],2016.

[5]戴帅,陆化普,程颖.上下结合的乡村规划模式研究[J].规划师,2010(1).

感谢段德罡教授和晶姐的悉心指导;感谢项目组老师和同学们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北斗和北斗乡建工作坊。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斗城乡规划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