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是当今世界人类在面临粮食缺乏挑战下提出的新观念,最早是由美国密苏里大学William(1971)提出来的。
1、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指充分利用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合理安排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来代替石油能源或减少石油能源的消耗,以尽可能少的投入,生产更多的产品,是一种高效优质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质和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不因农业生产而破坏或恶化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2、生态农业与效益经济
生态畜牧业
生态畜牧业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它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
生态种植业
近几年来,在土地上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不但污染了土地和水源,使野生动植物也不断减少,而且还污染了农产品,同时,造成一些农产品日益退化,质量下降,色香味越来越差。在这种形势下,一种新的种植方式即“生态种植”便应运而生。
农业地域类型
在延续传统种植业,轮作复种、套种的基础上,全国建立的复合种植生态模式包含了山地、低丘、缓坡、旱地、水田、园地、庭院及江、河、湖、海等所有可能利用的区域资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如下。
(1)河谷农业。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以青海的黄河谷地、湟水谷地和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最典型。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只有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降水条件较好,河谷之间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热量不易散失,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因此,适宜耕作,成为农业发达地带,被称为河谷农业。
(2)灌溉农业。灌溉农业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为降水较少,主要依靠地下水、河流水等水源发展的农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主要农作物为春小麦。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引黄河水,有“塞外江南”之称。河西走廊依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灌溉农业通过各种水利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以实现稳产高产,有时还可以培育肥力和冲洗盐碱。因此,灌溉农业是一种能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能排能灌、稳产高产的农业。
(3)基塘农业。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是把低洼的地方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筑成塘基,在塘基上栽果树、桑树、甘蔗,这种生产结构称为“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蔗基鱼塘”。这种生产方式使农业各环节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基塘互相促进,以桑基鱼塘最典型。
(4)立体农业。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3、农业生态旅游
近年来,生态旅游蔚然成风,农业生态旅游(其中包括:森林生态旅游、海洋生态旅游、种植养殖业生态旅游等)也在不断兴起。
什么是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这个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它是出于对资源与环境的追求和保护而提出的。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养、增长知识、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趣味郊游活动以及参与传统项目、观赏特色动植物和自娱等融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农业生态旅游使人们在领略锦绣田园风光和清新乡土气息中更贴近自然和农村,增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意识,还能促进城乡信息交流和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农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
品尝型农业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特点
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可实践性和体验性。与其他旅游形式不同,农业生态旅游可通过直接品尝农产品(蔬菜瓜果、畜禽蛋奶、水产等)或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耕地、播种、采摘、垂钓、烧烤等),从中体验农民的生产劳动和农家生活,并获得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和乐趣。
农业旅游资源具有地域多样性和时间动态性。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而且农业利用模式也会发生季节变化,农业生产的这种时空变化也会形成相应的农业生态——文化景观。
农业旅游资源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一般具有不可移动性和不可更改性,而农业生产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一定的目的对生产要素(如农业物种和关键技术等)进行优化选择、组装配套与集成,而形成有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
观光型农业生态旅游
4、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是与城市相区别的另一种人居环境。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的乡村不是美丽乡村,强大富裕但环境污染严重的乡村也不是美丽乡村。那么,什么是美丽乡村,应具有如下方面。
舒适的人居环境
乡村的基本属性是人的居住聚集,因此,发挥好基本职能,提高基本职能的吸引力,并使其与城镇、城市在整体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某些方面具有特色差异竞争力,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
适度的人口聚集
城市之所以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是因为城市为他们提供了相较于农村更大的发展平台、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近10年来,我国大多地区都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但事实上农村的吸引力仍然不足,空心村现象依旧突出。新农村不应该是农村建设的终结,而应该进一步创新、提升,在完成基础建设的同时,推进农业提升发展,满足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生活、生产需求,提炼独特的乡村文化,吸引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回到农村。
新型的居民群体
人的发展与农村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程度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农村居民群体的素质也随之升高。现在的农民已告别“吃饱穿暖”的年代,他们在物质上的需求更为丰富、精神需求层次不断升高、自我发展意识及职业化需要不断强烈,一个新型的农村居民群体已呈现出来。
优美的村落风貌
村落风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山、水、田园、农家组成的一幅优美图画,也可以说它是村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魅力。无论是远观还是置身其中,村落风貌改善绝对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美丽乡村建设应积极实施“四化”工程,坚持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挖掘内在文化升华乡村形象两手同时抓。尤其对于一些先天禀赋较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村落,更要注重村庄风貌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形象塑造、旅游品牌打造和环保氛围营造。
本文内容节选自《生态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业科学技术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