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还是破解深度贫困难题,扶贫“三最”——盯住最困难的地方,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扶贫“三最”的演进
不同的时期,农村扶贫都有不各同的方略及其路径。扶贫“三最”这一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破解深度贫困难题的根本路径,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笔者初步掌握的情况看:
(一)个人层面。2005年5月13日,笔者带队在深度贫困地方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调研结束时的讲话中,结合多地多次调研及平常掌握的情况提出了“选定最困难的村,扶持最贫困的户,办好群众最急需办的事”的观点。①次年6月,在给一位省领导撰写讲话稿时,用了这个“三最”观点。那位省领导说:“思铁,我给你改一字,把‘定’改为‘准’。你看怎么样?”我当时就觉得改得很好。所以,就改为“选准最困难的村”了。这可能是扶贫人第一次提出扶贫“三最”的概念。
(二)系统层面。2011年12月9日,全国定点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出席并讲话,他强调新阶段定点扶贫将做好“五个注重”,其中之一就是“注重帮扶的瞄准性,定点扶贫向‘最贫困地区、最贫困群体、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倾斜”。②以后,他在河南、四川等地考察时又多次强调扶贫“三最”。譬如2012年9月17日,他到河南信阳市大别山片区的潢川县、光山县、新县等县考察时就强调:“一定要瞄准最贫困的地区、最贫困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积极开展扶贫开发工作。”③这是扶贫开发系统最高领导人第一次讲到扶贫“三最”。
(三)省级层面。2011年12月31日,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选准最困难的村,扶持最贫困的户,办好群众最急需办的事。”④这是扶贫“三最”第一次上升到省级党政层面。
2016年2月22日,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瞄准“最困难的地方、最贫困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解决深度贫困摆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打攻坚战。”⑤
2017年5月25日,山西省十一届省委24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紧盯最困难的地方、瞄准最困难的人群、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⑥
(四)国家层面。2017年9月28日,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各地要担负起本区域深度贫困攻坚的总体责任,盯住最困难的地方,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逐一研究本区域深度贫困县、乡、村的攻坚方案,因地制宜细化政策举措,让深度贫困地区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⑦这是扶贫“三最”第一次上升到国家层面。
二、扶贫“三最”的表述
扶贫“三最”的表述虽然大同小异,但是,汪洋副总理强调的是第一次科学、全面、准确的表述,可谓切中肯綮。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辩证发展的观点。
(一)“三最”的相同点。一是核心:“最”。这个汉语词汇,本义为犯而取之,从曰,从取。作副词用时,假借为“绝”,表示程度,相当于“极”“尤”;作名词用时,表示首位。这是扶贫“三最”的核心之处。二是范围:“困难”“贫困”的“村”“地区”“地方”。三是对象:“困难”“贫困”的“户”“人群”“群体”。四是事件:“急需”“迫切”的“事”“问题”。五是手段:“办”“解决”。综述来看,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一是“扶持谁”,即:“村”“地区”“地方”与“户”“人群”“群体”;二是“扶什么”,即:“事”“问题”;三是“怎么扶”,即:“办”“解决”。
(二)“三最”的不同点。一是从时间上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明确提出以前,扶贫“三最”不尽完善且过于前卫,缺乏普遍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因为那时扶贫开发的特点,一言以蔽之:粗放。新的扶贫方略提出之初,从粗放扶贫转移到精准扶贫,客观上人们都有一个学习、理解、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因此,扶贫“三最”实施的时间,不可能与新方略同步且一蹴而就,只能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渐形成。
二是从条件上看,2017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今后几年,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要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区域攻坚重点,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⑧特别是同年在“6·23”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破解深度贫困问题的新思想,为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之后,扶贫“三最”才具备了转化为实践的充足条件。
三是从内容上看,汪洋副总理讲的“三最”,是第一次科学、全面、准确的表述。主要体现在用了三个动词“盯住”“瞄准”“扭住”。也许有人会问,“盯住”与“紧盯”有啥区别?“盯住”指逼近某人(事),紧盯某人(事);形容集中或显著地注意。“紧盯”指目不转睛,眼珠不转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显然,“紧盯”比之“盯住”的词义过重,在实践中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缺少应有的余地、弹性。
三、扶贫“三最”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汪洋副总理强调的扶贫“三最”,对打赢“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小康之所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全面小康覆盖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覆盖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覆盖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因此,可以说扶贫“三最”正是平衡、协调、可持续所需的妙方良药。
(二)攻坚形势之所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四个全面”战略之首。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深度贫困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而现在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仅有三年多点时间。时不我待,形势逼人,我们须得乘势而上、只争朝夕,突出扶贫“三最”,撸起袖子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才能确保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既定目标。
(三)精准扶贫之所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并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就应多。”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区域、一个是人口。扶贫“三最”既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内在要求、必然选择,也是破解深度贫困的根本路径。
(四)贫困群体之所愿。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人民跟着共产党干什么?一求翻身解放,二求富裕幸福。”消除贫困,全面小康,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新中国成立快70年了,我们的一些地区还很落后、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我到过的一些深度贫困村,那里的老百姓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等七难八难问题就比较地突出,尤其是通路的问题。我住宿过的一家贫困户,茅厕裸露山坡上,实可谓“上通天、下通地、四面八方通空气。”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的企盼强烈。民之所愿,政之所为。我们务必按照扶贫“三最”路径实施好精准扶贫方略,帮助他们尽快摆脱贫困,走向致富。
(五)扶贫资源之所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扶贫资源越来越多。今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已达871亿元,明年可望突破千亿大关,还有地方投入、社会捐赠等。但与脱贫攻坚的繁重任务相比较,毕竟还是有限,加之深度贫困问题还很突出。所以,扶贫资源特别是资金“天女散花”的做法必须进一步调整,以利于集中力量攻坚。扶贫“三最”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个思路。只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才能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也才能切实避免“打着扶贫牌子,戴顶扶贫帽子,扶贫多年还是老样子”的尴尬。
(本文作者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省扶贫移民局项目中心主任)
注解:
①王思铁:《[原创]突出整体推进建新村_王思铁_新浪博客》
②《范小建:我国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面临 四大挑战 _网易财经》
③《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莅临信阳调研扶贫开发工作_重要活动》
④《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四川新闻》
⑤《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 精准再精准、落实..._云南网》
⑥《山西省委召开常委会议 骆惠宁主持--新闻报道-人民网》
⑦《汪洋出席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_国务院副总理...》
⑧《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⑨王思铁:《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4年04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