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层次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之一,也是破解甘肃发展难题的重点突破口之一,如何破题需要各方面共同研究,下面谈几点想法,供参考。
一、我们在什么背景下思考和谋划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有几个主题词是不能忘记、必须考虑的:
一是市场经济。这是大背景,离开资源配置由市场决定这个大前提说县域经济不合时宜。
二是宏观调整。也就是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并列的,县政府必须成为县域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但一定要注意“更好”并不是“更多”,“好”作用并不在“多”而在“精”在“准”在“有效”。
三是非公经济。没有非公经济就没有县域经济。甘肃县域经济层次低与非公经济不发达可以说是一回事。
四是经济下行。这是甘肃县域经济提升层次面临的最大挑战,蓬勃发展时我们跟不上,经济下行时逆势提升,挑战可想而知。
还应补充一个词:开放发展。特别是宝兰高铁开通、兰渝铁路即将开通,将为甘肃发展插上新的翅膀。
以上五个主题词合成一句话就是: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更好而不是更多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以非公经济为重点,充分考虑、努力适应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抓住机遇搭上开放发展和“一带一路”的快车,南拓北展、东进西出,谋划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思路。
二、我省县域经济提升层次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难题和破解的可能途径
1.县域类型复杂,难以形成统一的县域经济提升战略,只能“有水路的走水路,有旱路的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路”。
目前,主要有依靠资源的玉门模式、依靠旅游的敦煌模式、主打中药材产业的陇西模式、依靠养殖加工的康乐模式、电商引领的成县模式、全省通行的劳务模式、个别县域的特殊资源支撑人口较少的自治县模式等。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省县域依靠工业的很少,工业增加值占1/3以上的县不足1/3,真正把农畜产品种植养殖做大,把加工和市场做强的也不多。
2.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一产独“秀”、二产薄弱、三产虚高是普遍状况,也是层次高不起来的症结,“接二连三”发展加工业和服务业是提升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长期难以突破的瓶颈。县城实现了“景观型城镇化”,但产业型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没有工业化的支撑,城镇化只是“徒有其表”。
3.有特色无优势是几乎所有县域共同的现状,“礼品经济”发达、“产品经济”弱小、“商品经济”乏力、“品牌经济”空白是不争的事实,把最大的特色做成基本的优势是着力的关键所在。所谓陇西经验的关键是把特色做成优势,使优势成为主导,让主导能强县可富民。
4.在全省层面上缺乏通盘考虑、整体谋划、总体规划,建议形成全省《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愿景与行动计划》,分片谋划、定向指导、适度错位、整体推进。为此,需要两大支撑力量,一是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建议借鉴山东经验成立县域经济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在发改委设立专门办事机构形成联动;二是实质性的智力支撑,建议形成县域经济专家顾问团或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聚才用智。
三、开展提升县域经济层次行动
把情况搞明、把数字搞准、把思路搞清、把目标搞定、把办法搞实、把路子搞通、把效益搞好,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使县域经济层次得到提升。为此,提出以下七点建议:
省市层面要对县域省情市情进行再盘点、再调研;决策部门要对已有成果进行再开发、再利用;专家学者要对现有模式进行再总结、再提炼;党校行政学院要对县级干部进行再培训、再提高;发改部门要对现有规划进行再修订、再完善,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做到始终如一;各县要对县域优势劣势(县情)再认识、再定位,推进一批有条件的县完成县改市进程并明确为省管市;领导干部要有打基础利长远为百姓的真情怀,既不着急也不拖拉,先认准再推进,宁肯三年不出彩,出彩至少管十年。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甘肃日报》(“智库建言”专版)2017年8月11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