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殷强:放弃建城思维培育真正的特色小镇

[ 作者:殷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04 录入:实习编辑 ]

去年的七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一年来,特色小镇成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风口。

特色小镇需要建设,而在中国,建设最直观的就是可以快速兑现地产价值,因此地产企业在固有建城思维冲动之下,对这一战略部署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奋身其中,当然也因为地方政府的积极态度使然。

一年来特色小镇建设很热,但越热越需要冷思考。当前亟需纠偏的恰恰是特色小镇的去房地产化。继而牢牢坚守特色和产业两个关键,有序规划、稳步推进,使特色小镇的培育走上正途。

由国家制定并发布的这个经济发展战略,用了“培育”二字,而不是建设。当然在培育过程中一定需要有拿地建房子的过程,但这绝不是培育特色小镇的本质。如果仅仅如此,哪怕是房子建得再漂亮,周边景色营造得再优美,那也只不过是中国众多美丽小城中的一个。

培育特色小镇,特色是基础,产业是核心。而培育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无论顶层设计、制度安排,还是实践推进,都必须在取得透彻的认识之后,规划出清晰的路径。

特色意味着不可复制。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资源秉赋不同,决定了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种特色。无论做哪个事,搞出一个东西很有特色,可如果再复制上一千个一万个,那就是批量制造,绝无特色可言了。如果我们的特色小镇照这样去培育,当前已露端倪的“千镇一面”现象就会无边漫延,结果是使战略制定者的目标落空。就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个世界上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 培育特色是发现和建立优势的过程。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决定了特色小镇的体制基础,因此深入分析所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环境、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培育特色的首要工作。辩证法揭示,有差异才会有优势。因此通过差异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是优势、优势在哪里和如何建立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发现和改革实践证明,遵循的正是这个规律,是特色让中国成为世界重要力量。

培育特色小镇的核心是产业。发现差异、建立优势就是要建立产业优势,没有产业优势的支撑就形不成特色,没有特色的小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小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国内优秀特色小镇的样本也应该及时进行理论总结。

美国康州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聚集着五百多家对冲基金;加州的门洛帕克小镇,纳斯达克一半以上的高科技公司都是这个镇上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的。英国的剑桥镇,除了有著名的剑桥大学,还是英国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德国的英戈尔施塔特小镇,奥迪的全球总部和欧洲工厂设在那里。是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的聚集,成就了这些小镇的特色,小镇质朴宁静、产业震耳欲聋。 以产业为核心而立的特色小镇,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浙江在培育特色小镇的制度安排中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特别强调将特色产业和高端人才聚集作为培育特色小镇的根基,从而突破了固有的建制镇。浙江的做法取得了好的成效,在特色小镇培育进程中一路领先。

我们的新型城镇化还有较大空间,尽管培育特色小镇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部分,但万不可把特色小镇当作城市来建设。因为我们的中心城市建设已经是世界级的了,中小城市建设也是整齐划一城市味十足;我们不乏吃、住、游功能齐全的旅游小城,也不缺各类企业进进出出的开发区。我们要培育的应该是中国的剑桥、中国的英戈尔施塔特、中国的门洛帕克。以强有力的产业特色与中心城市交相辉映,助中国经济实现新的飞跃。 像这样的由高端产业集聚起来特色小镇或许我们并不需要 1000个,放弃建城的思维,而是把补齐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短板,与培育特色小镇融在一起,这是多么好的机遇!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 第58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