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梅赐琪:被投票折射出的农村治理空心化值得警惕

[ 作者:梅赐琪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31 录入:实习编辑 ]

近日,据媒体报道,河南多地农村村委会换届中出现“被投票”现象,在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壮年中尤为突出。很多出外打工的青壮年甚至不知道自己村的“支书”或者“主任”是谁。

从最直观的表象来看,出现这一“被投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结构的“空心化”。由于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大量的农村年轻人口在完成最基本的教育以后,就前往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农村留守人口多是被戏称“386199部队”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出外打工的农村青壮年,实际上常年生活在工作所在地,仅在重要节假日才回乡探亲,有的甚至多年不回家乡。由此,一到换届期间,就出现不少有选举权的农村青壮年人口缺席村委会选举的境况。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提供“委托近亲属代为投票”的选项,本身是针对农村实际情况的现实安排。倘若没有这一选项,农村基层选举的实际投票率估计更不容乐观。由此,一味且片面地批评“被投票”现象,恐怕欠妥当。

相比被质疑的“被投票”现象,包括外出打工村民和他们的留守近亲属对于村委会选举投票重视程度的下降似乎更值得关注。媒体报道中所提到的村民在投票过程中“碍于面子,随便填吧”的态度,折射出的是村委会选举结果对于农村人口的重要性在降低的事实。如果村委会选举结果对于村民的影响很大,村民很重视,那么即便是委托投票,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不太会出现“不知道投了谁”、“不知道谁是‘村主任’”的现象。相反,在“投了谁无关紧要”,“谁当村主任无关紧要”的情况下,每一票的含金量都不高,那么委托投票的严肃性就更没有村民在乎了。

所以,与一些论者所指出”被投票”现象中的腐败风险相比,一个更为值得重视的问题可能是“被投票”现象折射出的农村治理“空心化”的问题。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和农村常住人口结构变化,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现象。在前些年,一旦村委会选举结果事关村民切身利益,能人回乡参选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这些年随着城镇化成为解决农村问题的主要手段,农村公共事务治理中涉及到重大利益分配的事项在逐渐减少。当可见的利益不复存在或者无法与城市提供的利益相比,以利益分配为中心的农村治理就出现了空心化。此前,农村基层选举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村利益分配的格局;当无利益可分时,选举的重要性和村民投票意愿的下降是必然现象,而“代投票”和“被投票”也就不足为奇了。

缺乏利益驱动导致投票意愿不足以及由此产生的“代投票”现象并不是农村或者中国的独有现象。在北京、上海等一些试行了“每户一票”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城市,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和基层社区高度重视,投票率和真实投票意愿都还是较低。如果不采用流动票箱或者委托投票的话,实际投票率可能更低。放眼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基层选举选民投票率也都普遍不高。一项基于美国大城市投票率的统计表明,城市层面选举的投票率过去十几年都仅仅勉强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相关的学术研究也一再说明,当选民认为选举的重要性不大以及个人选票的作用较小的时候,更不倾向于参与投票。

回到农村基层选举,选举的生命力归根到底是在与其与公共事务治理任务的关联性。事实上,用大规模城镇化来解决农村问题并不意味中农村公共事务治理重要性的下降。一半的人口还在农村,农村的公共服务提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农村的社会管理基本上还在沿袭此前比较粗放的做法。在后利益时代,重塑农村基层治理目标才是焕发农村选举活力的治本之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网-时评频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