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热点话题 > 农业供给侧

蒋波: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

[ 作者:蒋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1 录入:王惠敏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形势下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主动选择,也是农业转型发展中问题倒逼的必然结果,更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对于农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区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象没有明显改观,导致部分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土地、水等生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尤其是随着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变化,农业内外部环境都面临巨大压力,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新理念出发,明确提出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结合我区实际,就是要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坚持“高品质、高端市场、高效益”,大力发展草畜、酿酒葡萄、枸杞等优势产业,支持发展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种养殖业,千方百计稳定奶产业。突出打好“绿色、生态、有机、富硒”四张牌,制定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规划,重点加强宁夏枸杞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管理,组织企业参加中阿博览会推介展示会,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特色农产品营销展示中心,加大互联网、自媒体、新闻媒体宣传推介,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认知度。

深化农村改革和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供给效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发力,还需要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着力。这就要求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等改革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积极开展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坚持规模适度和形式多样,引导农户自愿依法流转土地,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主导农业生产的格局。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效力。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现代农业示范,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设施的引进和示范推广。

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加工增值。我区农业得天独厚,发展深加工原材料丰富,种类多、数量大、品质好。但目前深加工落后,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大多是卖原料或初级产品,农产品增值率低、效益低。我们要借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之机,加速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挥中国(吴忠)清真产业园等园区集聚作用,推动清真产业外向型发展,积极招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嫁接和改造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提升优质粮食、乳制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着力培育一批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和核心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大力推进农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既要补短板,还要拉长农业短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为重点,整合资源,改造提升一批农产品物流市场,打造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中心,完善农产品流通设施。大力推广“农超对接”“产销对接”模式,推动更多农产品打入区外终端市场。制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保健养老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促进物流配送、冷链储存等农业电商配套服务业发展。借助“一带一路”,将我区优质农产品打入中东等国际市场。

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供给能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解决农产品市场出路,更要以保护农业生产能力为前提。要健全完善财政资金引导下的多元投入机制,依靠担保贷款、风险补偿等手段,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发展领域。提升耕地综合产能,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加快移民区生态修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实现标准化技术对主要生产经营主体全覆盖。

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供给者自身素质。要教育广大农业经营者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质量为本,以诚信为根,多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少生产甚至不生产滞销的农产品。加快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技术员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切实提高农业经营者的自身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吴忠市委政研室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宁夏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