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来讲,中国农业发展面临以下三个方面大的挑战。
2013年开始,中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开始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长期以来,我们通过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而现在这个方法已经很难再实施,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很难像日本一样,把农产品市场封闭起来,与国际市场隔离。这是第一个挑战。
2012年开始,15-59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逐年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总量逐渐下降的后果就是民工荒、招工难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涨。应对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工业企业采取的方法是“机器换”,即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减少工人,降低劳动力成本。这也说明农业主要依靠投入劳动力来生产农产品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以后,如果仍然靠投入劳动力来生产农产品,一定会带来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进一步推高我国农产品价格。这是第二个挑战。
第三个挑战是当经济减速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力都会受到影响。今年1-8月份中央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仅增长1.5%。在中央财政收入增长大幅度减缓以后,仍然主要依靠中央不断加大对农业补贴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沙洋模式”的核心,实际上是通过按户连片耕种的方式让农业走上规模化道路。过去几亩承包地分散在不同的角落,只能依靠劳动力生产,很难走集约化生产道路,很难实现机械化耕种。按户连片耕种的方式,可以扩大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当农业走上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以后,就为农业实行机械化,在农业中实现“机器换人”奠定了基础。农业走上机械化以后将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不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在不增加中央对农业补贴的情况之下,通过结构性改革,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让农民从中获益。所以,我认为“沙洋模式”实际上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有益探索,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 2016年10月13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