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热点话题 > 农业供给侧

匡远配:加快农地流转助推湖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作者:匡远配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10 录入:王惠敏 ]

当前农业面临着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上有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下有农业生产成本“地板”抬升,外有农业资源环境“硬约束”趋紧,内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凸显……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湖南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农业发展中存在结构方面的问题,在供给侧表现的尤为突出。农产品“多的不优,优的不多”,湖南粮食产量超过600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1/6,生猪外销量、出栏量分别居全国第1、2位,油茶面积、产量、产值及油菜收获面积均居全国第1位,烤烟、茶叶、淡水产品均居全国第4位,但是优质品牌农产品不多,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供应不够,反倒是“毒大米”的恶劣影响仍然存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湖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近十年年均上涨5.3%,农村技术工工资年均上涨13.6%,同期粮食价格涨幅有限,国内外价格倒挂,补贴政策接近上限,粮价未来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市场条件,两头都挤压了农产品利润空间。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湖南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到2020年估计将减少四百万亩耕地,而后备耕地资源仅三百多万亩,占补平衡压力很大,并且,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产品的过度施用,导致耕地地力衰退,水土流失严重,甚至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和农村环境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湖南省委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要求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基础,在这方面做好土地流转的文章,可以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而起到促进结构调整、品质提升、成本降低、库存减少、短板补齐的作用。

一是推动农地流转,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湖南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80%以上的农户、70%以上的耕地仍属于分散经营模式,不能发挥出农业区域集聚效应,土地整体利用率较低。流转中可以通过采取租赁、入股、互换并地等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集中,更好地开展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利于长株潭都市农业区、洞庭湖生态农业区、大湘南丘陵农业区和大湘西山地生态农业区的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二是搞好农地流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以此补上一二三产业失衡短板,做大做强二三产业。湖南省通过土地入股、信托流转、土地合作等多种流转方式,截止2014年底耕地流转面积1380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8.9%,培养出一大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了农业经营体系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新型经营主体专业能力强、市场嗅觉敏锐,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担当者主力军的角色,在发展壮大自身产业的过程中,除了在传统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施展规模效应,还能将经营领域扩大到休闲度假、田园观光、文化传承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发挥出范围效应,进而带动农业产业链延长,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三是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产品品质。农村土地过去按照平均分配的思路承包到户,单个农户所占耕地面积小,比如湖南省的人均就只有约八分地,农户农业生产中兼业化程度较高,单位劳动时间的生产率低,生产优质农产品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时间,农户转产高品质农产品的积极性较低。加之在小规模的生产中,小农户的文化程度、种植经验等个体差异较大,不易农业技术的扩散,给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推广制造了障碍。通过土地在集体内部的流转,能够将土地资源向具有专业技能的农业生产者手上集中,个体劳动投入的效率提高,降低了安全农产品生产的技术障碍,农户采纳安全技术的意愿也相应提高,能够提高整个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水平。

四是推进农地流转,降低生产总成本。加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开展社会化农业生产服务,能够降低资源成本、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灵活多样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降低直接成本方面效果明显,有调查发现,经营规模达到30亩以上的农户,使用农业机械、新品种、新技术和社会化服务的效率明显提高,例如亩均机耕作业费就能减少30%以上。流转土地并通过社会化服务展开农业经营,农业机械规模效应能够得到更充分地发挥,人力投入会相对减少,摊薄单位产量的人工成本。适度规模集中农地进行管理,应用标准化的工作流程,统筹协调种子、化肥、农药和农机的购买和使用,可以减少农户由不规范生产作业产生的损耗。另外,农地流转中,以经营权入股的形式,将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还能减少显性的土地租金支出,降低经营中的资金风险。

五是完善农地流转,缓解粮食库存压力。当前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国内粮食收储的压力较大,在国内粮食补贴和收储政策的改革过程中,需要逐步消化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积压库存。土地流转产生的集聚效应和范围效应,能够从两方面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减轻粮食库存压力,一方面将推动土地集中生产附加值高的农特产品,满足新形势下消费者的新需求,减少普通粮食作物的耕作面积;另一方面,土地经营权的集中,便于利用土地开展规模化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粮食加工产业转化粮食库存。

六是搞好农地流转,提升农业科技实力。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加强农业科技实力,能够充分地弥补这条“短腿”。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科技实力稍强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但是如果和其它农业强省作比较,那么我省的农业科技水平并不适应我省的农业地位。农地流转下形成的新型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和投入成本的约束下,有提高农技水平的迫切性和积极性,主体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更强、能动性更高,从以前的“要农户搞科学生产”,变成“农户要搞科学生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障碍减少,科技应用能得到提升。部分有能力的农民离开最初级的农业劳作,进入利润收益较高的生产、加工、流通等高附加值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现代科技密集的产业,如需要“互联网+农业”、冷链物流等技术,又将倒逼初级农业生产提升科技水平。流转土地从内部和外部同时激励了农户加强农业科技生产,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从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看,规范地推动农地流转,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基础工作。我省当前做好土地确权保证颁证工作,维护农民土地的财产权益,促进部分农民安心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经营,做大做强农业生产规模,另外保证另一部分农民安心离开农业,从事二、三产业,做大做强现代大农业,促进整个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湖南省将土地流转工作作为抓手,能够全面优化农业区域和产业布局,促进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降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成本,缓解高企的粮食库存积压,加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

作者简介:匡远配(1973-),男(汉族),湖南武冈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金面上项目“中国农地流转的综合效益评价:基于‘双SE’框架”(项目号:71473080)、湖南省科技厅项目“农地流转过程中保障粮食安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项目号:2014FJ101)和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国农地流转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14A065)的资助。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