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热点话题 > 农业供给侧

少伍:国家有形之手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作者:少伍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29 录入:实习编辑 ]

近日,国家玉米收购政策的调整引起广泛关注。今年3月,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意味着国家将通过市场力量来推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消息一出,不少人开始产生焦虑:玉米收购价格会大跌吗?未来还有多少人愿意种地?(人民日报   426日)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改革与发展道路上不可回避的最大现实问题。而从玉米收购政策调整引发的新一轮对于农村问题的大讨论,更是把农业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几千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也是从优先进行土地分配和农业现代化改造开始的。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小岗村的18颗红手印,打开了农业政策现代化得进程。随着农业产业国际化水平的不断加深,如何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之路,成了党和国家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课题。

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的冲击,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逐步取得了一席之地,但是从农产品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上看,当前我国农产品还处于较低水平,农产品质量上不去、产业化程度不高、种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等因素一直是制约当前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低的主要因素。

而如何将我国的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如何让新生代农民重建对于我国农业的信心,如何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这是摆在当前我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部分省份近期出台了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就意味着在农产品市场化的道路上我们迈开了新的一步。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形之手将逐步调整为让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无形之手去发挥主要作用。市场化得竞争一度引起“谁来种地”的焦虑。但是笔者认为放开农业市场化,打破过去政府为农业产能低端化买单的思路,将农业纳入竞争性轨道,这有利于当前农业的长久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任何行业都要引人竞争性机制才能获得内生动力,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如此。当农业供给侧结构打破传统之后,由于市场化的竞争会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的风险性因素,但是风险大的同时也会同样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而过去的政府兜底,农民按传统套路种地的思维模式,具有极大的惰性,会使得农民产生种地没有更大利益可图,而新生代农民更觉得这种种地模式没有前景。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就会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从而在供给侧为农业注入更多的内生动力。

国家用有形之手助力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当打破农业传统化套路的一招狠招。大可不必引起“谁来种地”的焦虑。

作者单位:中共盐亭县委党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