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紧接着在接下来的9天内被国家高层提到四次,一跃荣升为中国经济名词新宠儿。
如此火热的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何在短时间内就成为全国经济名词的“新宠儿”?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如何与实际情况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最终实现它本应有的价值呢?
供给侧改革,即对目前我国各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偏低等方面的一项综合性改革。此项改革以问题为导向,以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供给侧改革从宏观上看是适应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到进入新常态的中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供给侧改革将对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发挥巨大作用。从微观上来看,供给侧改革是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一剂良药,是对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次“看病、拿脉、开药方”式的改革,是各项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始终以较高的速度不断发展,经济总量不断的做大,并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傲立于全球经济大国的行列。但我们同时又不得不面对如下的尴尬局面:在农业上,我国连续12年的粮食大丰收却不能彻底的解决农民卖粮难、增收难的问题;在工业和制造业上,顶着 “世界工厂”的名声,却又难以从“中国制造”上升为“中国创造”,一边是国内产品多的卖不出去,另一边却是国人争先抢购“洋货”。这一幕幕尴尬局面所带来的结果,一是企业难以生存,更不用说发展了;二是整个国家经济难以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一切值得我们深思!恰在这关键时刻,党中央高屋建瓴,看到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软肋。将上述问题用改革的方式解决,叫人欣慰、叫人鼓舞。
全面做好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学会并善于利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踏实做好改革的各个环节。既要做好供给侧的结构优化改革,又要做强供给侧的质量改革;既要在规模上见成绩,又要在成绩上见效益。改革中要善于利用政策和宏观调控手段引导企业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下多转型、转好型。引导企业向科技、自主、专利上下功夫,并切实为创新性企业和个体提供良好的环境。
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作为“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经济体制改革到了非改不可,晚改不如早改的重要时刻。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时期,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实现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的良好发展,就必须做好供给侧改革,最终将改革转化为红利。这既需要全面谋划做好改革的各方面,更需要改革者有一颗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实事求是、迎难而上的“真改革心”。唯有如此,供给侧改革才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四川省平武县龙安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