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舆情综述】
12月28日至1月5日期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话题的舆情热度最高,该理念与之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一脉相承,不仅让供给侧再次吸引舆论眼球,也让农业未来的转型之路备受关注。食品安全方面,12月30日,国务院食安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农村集体聚餐前要报告菜单、人数被媒体和网民所重点关注,该措施能否提升农村食品安全引发争议,政策解读和配套措施亟待跟进。近日,微信团队发布了2015年朋友圈年度谣言和年度十大健康类谣言。新旧谣言都有上榜,朋友圈谣言管理除了主要依靠管理部门和平台层面监管外,还需要网民的主动配合。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中央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获关注
12月26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指路。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表述,通过最高级别的“三农”会议,首度进入公众视野,引发舆论的强烈关注。
初期,正确理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其意义成为媒体关注重点。新华网分析指出,国外的农产品大行其道,而国内的农产品则屡陷价格践踏,价格伤农事件频出,甚至出现“奶农倒奶”等极端情况。病根在于供给端:农民提供的农产品都是中低端农产品,一方面这类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萎缩,另一方面彼此之间形成了同质化恶性竞争。要扭转目前的这种情况,都需要在供应侧进行改革,将目前对中低端一般性产品的过度生产,逐步向高精端特殊性产品的生产过渡。中国金融杂志分析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对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框架和宏观调控“需求管理”为主实践经验的反思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努力,已引出了对于“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创新和“供给管理”调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在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当前阶段,迫切需要建构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机制。
专家解读逐渐涌现,农业专家纷纷详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助推农业发展,一致认为下一步推进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则指出,在供给层面,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数量上说,在经历了粮食产量的十二连增之后,我国已经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从质量上看,我国高端农产品的丰富程度显然还不能满足海内外消费者的需求。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高度依赖这一特征,又决定了诸如农药残留、水源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环境问题,都会影响我国农产品供给的质量甚至是食品安全。农业专家和分析师则对农业的未来转型提出不少建议。中泰证券农业分析师谢刚指出,对农业产业,未来转型方向不在于规模化和纯粹“高产”,而在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以产链思维横向或者纵整合,提升整体效率。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林远则分析认为,当前各地出现的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将成为这一次改革的主攻方向,将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直接动力。
此外,媒体和农业专家也纷纷预测,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的结构改革和产业融合发展都将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有所体现。财经类媒体和证券类媒体还关注到该政策对于某些农业企业的影响。但在网民舆论场中,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讨论较少,个别网友表示了对供给侧的理解困惑,该理念的传播还需媒体更通俗、更贴近的解读,以帮助民众了解其实质内容和意义。
2.“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安风险防控指导意见”发布引争议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12月30日发布消息称,为保护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务院食安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进一步采取措施,强化对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
指导意见中,“要求农村集体聚餐的举办者和承办者落实主体责任,注意自查自律,在聚餐活动前,将聚餐菜单、举办地点、预期参加人数等提前向本村食品安全信息员报告,并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的条款在网络舆论场引起强烈关注,争议性言论较多。12月30日当日,该话题就在新闻、微博等渠道极具升温,舆情热度在12月31日攀至顶峰。媒体评论对此展开讨论,有媒体开始转向解读指导意见,引导民众正确理解政策。《广州日报》评论认为,应该读懂集体聚餐报备的政策善意,指出由于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地区范围巨大,人员众多,各级政府部门难以全面掌握、把控,往往都要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才能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错失了救治的最佳时机。因此,聚餐活动前将聚餐菜单、举办地点及预期参加人数等相关情况提前报备,并供有专业知识的相关部门参考、指导,也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一道重要举措。长江网评论则认为,“农村集体聚餐报告制”贵在监测重在落实,规范农村集体聚餐工作的相关制度早已有之,而且此次又有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对农村集体聚餐工作机制进行了有力的完善。因此,要真正让农村集体聚餐报告制度发挥实效,贵在日常和重要节点的监测把关,重在具体的执行落实上。唯有如此,才能让该制度真正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举措,而不是成为空中楼阁。
“农村集体聚餐报告制”遭舆论质疑。《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发布后,舆论关注点多集中在其中的“农村集体聚餐报告制”上,对有关部门“多管民事”的质疑层出不穷,网民多认为“农村集体聚餐报告制”作用并不大。舆论质疑实际上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对政策本身的不满,部分网民认为农村集体聚餐是基于熟人的立场,食品安全风险小,有关部门管控过多。另一个层面则是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质疑,不少网民指出,缺乏抽检,只是报告的方式对于食安管理收效甚微,同时,缺乏落实的配套政策可能会使其沦为一纸空文。
重视民意,政策解读和配套措施都亟待跟上。指导意见的出台充满着善意,但公布后的舆论反馈却并未偏向正面。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媒体报道时聚焦于争议性措施,忽略某些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既能事前指导、事中检查,还要事后跟踪”等措施的关注。另一方面则源于指导意见的框架性范畴,具体细节仍未完善,争议性问题不可避免。针对民众反馈,主流媒体需加强正面性解读,积极引导舆论走向,对于农村聚餐食安风险小的错误认知,用数据说话,提升民众风险认识,此外,客观解读指导意见,提升关注点平衡度,同时加强释疑。对于国务院食安办和地方食安管理部门而言,将民众反馈纳入参考,在今后政策细化中有所体现,才能有助于民众理解和主动配合政策实施。
3.朋友圈年度十大健康谣言发布 减少谣言传播需各界合力
12月底,《广州日报》首发微信团队公布的2015年朋友圈年度十大健康谣言。连续多年上榜的“小龙虾以尸体为食”谣言继续保持榜上位置。数据显示,2015年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超过2100万次,其中1月份谣言最多;健康类谣言则在春节达到全年高峰,其次是暑期。这些谣言均包含了“致癌”“致命”“致死”等危言耸听的词汇。
微信团队分析,谣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些陈年旧帖隔一段时间就会被稍加修改再次传播;标题内容多以耸人听闻和刻意夸大的字眼来博取关注和唤起恐惧,怂恿人们分享转发;正文内容则有经过处理的配图夹杂其中以制造深刻印象。报道引发各类媒体关注,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腾讯、网易等综合类媒体都纷纷以《2015年你被这十大健康谣言“忽悠”了吗?》、《“致癌”“致命”“有毒”为健康类谣言最高频词》等为题进行了转载和重点推送。微博领域,普通网民的关注相对较低,主要为媒体、政府部门官微以及食药类官微对盘点进行转载,并提醒网民不要再被网络谣言欺骗。
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谣言泛滥区。微信团队通过大数据整理,公布朋友圈年度谣言和年度十大健康谣言后,引发媒体的大量转载。数据显示,2015年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为2169万,主要以失实性报道为主,占据了29%的比例,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类谣言分列二到四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健康领域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朋友圈传播的一些养生知识和健康提醒打着为身体着想的旗号,绑架亲朋好友转发,却传播着不实和危言耸听的信息。有媒体将网民受骗评价为“年年在上当,当当不一样。”
朋友圈信任度降低,减少谣言传播度需各界合力。从网民反馈来看,对于朋友圈传播的“伪科学”,反感情绪越来越重,部分网民表示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健康类信息,更多的是选择不相信。但此类网民多为年轻群体,传播和转发养生贴仍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缺乏辨别健康信息真伪的主动意识。虽然民众抵抗谣言的意识在不断提高,但在商业炒作、失实报道等因素的发酵之下,新的谣言依然还在涌现,而旧谣言也在各个渠道进行着N轮传播。仅仅依靠管理部门和平台层面的监管还不够,网民也需提升健康知识素养,主动举报谣言传播行为,配合管理部门共同营造良好网络风气。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网-舆情频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