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上,汪洋副总理强调,要“盯住最困难的地方,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下简称“三最”)。这为破解深度贫困难题指明了根本路径。
一、盯住最困难的地方
(一)精准扶贫内在要求。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从来就具有区域性特征。当前,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盯住最困难的地方,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内在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本身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区域精准,一个方面是人口精准。盯住最困难的地方,也就是区域精准,它与人口精准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困难人口,所以,破解深度贫困难题,首要的就是必须盯住最困难的地方。
(二)深度贫困现实状况。深度贫困地区,在国家层面上,主要指“三区”(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深度贫困地区,不仅国家层面,省、市、 县、乡、村层面也有。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除“三区”“三州”外,另有约120个扶贫重点县、片区县贫困发生率在18%以上,是全国贫困发生率4.50%的4倍;还有约7.70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其中,有近3万个村的贫困发生率超过20%。
(三)辩证看待深度与否。盯住最困难的地方,仅就全国层面的“三区”“三州”来看,也是必须的。“三区”“三州”内有深度贫困的地方,也有不深度贫困的地方,譬如四川凉山州17个县(市)中的安宁河流域的西昌市、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等6县(市)。当然,在这些县(市)内也可能有最困难的村。同理,深度贫困县也有不困难的村。
(四)落足深度村社载体。从现实来看,盯住最困难的地方,应以村(有的地方应以自然村)为单元。在一个县域,发展还不可能是均衡的,而是有差异的,所以,深度贫困县里有非深度贫困村,非深度贫困县里也有深度贫困村。譬如四川老区的通江县、宣汉县、万源市,他们虽然不是深度贫困县,但是这些县里却有深度贫困村,而且贫困程度还比较深,如笔者调研过的非贫困村的通江县的园山村。
(五)抓住深度村社特征。据有关材料表明,深度贫困地方中最困难的村,发展产业欠基础、少条件、没项目,少有的产业项目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有限;全国12.80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居住着60%的贫困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村两委班子能力普遍不强,3/4的村无合作经济组织,2/3的村无集体经济,无人干事、无钱办事、无人管事现象突出。总体来说,最困难村的明显特点就是人穷村也穷。
(六)盯住需要有进有出。四川确定了11501个贫困村,在确定之时,有的地方担心在退出时有难度,所以,有的最困难村并没有入围贫困村;还有就是认为多多少少总有点扶持,所以,搞了锦上添花,好的村反而入围了。一句话“富村入围,穷村掉榜”现象不是个别的。四川对贫困居民识别开展了“回头看”,但是,对贫困村却没有。因此,至少在深度贫困县必须开展贫困村的“回头看”,实施动态调整,把最困难的村纳入扶持范围,否则,就谈不上“盯住”。
(七)特殊村社需要搬迁。有的最困难的村(有的是自然村),地处偏远且人口少,“人荒、地荒、业荒”的“空心”特点突出。这是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性质的产物。目前鼓励“城归”回这样的村创业的作用十分有限,给予扶持的成本又过高。还有一些生存条件本身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最困难村。对这些类型的村,重点应采取易地扶贫搬迁,这也是“盯住”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瞄准最困难的群体
(八)纵横联锁方能瞄准。精准扶贫,就人口来说,我个人理解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精准,就是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扶贫监管精准的“七个精准”。二是横向精准,就是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扶贫、教育培训、医疗保险和救助、社保政策兜底的“七个一批”。这本是一个纵横结合、左右联锁的精准扶贫“经纬网”,它们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逻辑关系。
(九)切实纠正对象不准。瞄准最困难的群体,这更是必须的。精准扶贫的最大特征就是“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就应多。”精确识别扶贫对象,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的基础。精确识别扶贫对象,也包括数据采集和录入锁定两个方面,重要的是抓好前者。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致使一些地方简单以家庭纯收入来算账,并把大把时间耗费在数据的反复录入和修改上,因而识别不准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十)六看方法更能精准。2014年,采用2736元标准开展对象识别,高于此数的不纳入,低于此数的纳入,那么2735元与2737元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更由于普遍采用农户申请,群众评议等方式,最困难人口话语权弱、且人际关系并不占优势,所以,他们中有的“落榜”就在所难免。有些地方采取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中有无读书郎、四看劳动力强不强、五看有无残疾重病躺在庆、六看光棍是否娶新娘。这“六看法”的识别效果显然比单一的指标更接近准确。
(十一)最困群体不同一般。虽然各地开展了贫困人口识别“回头看”,但是,由于动真格的不多,有的地方把上级安排的三个月“回头看”“零差错”变为了三天,有走过场之嫌,致使识别工作始终达不到应有要求。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比之一般的贫困识别要求还要高。深度贫困,就人口来说,它是相对一般贫困而言的,应当是指在扶贫标准的一半以下亦或贫困缺口在五分之二以上的群体。如果不找出这部分群体,那么,就根本谈不上“瞄准最困难”这一要求。
(十二)三类群体最需关注。瞄准最困难的群体,工作中有“三类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给予点对点瞄准。
一是病贫人,就是因病致贫人群,特别是重病和慢性病群体。据有关资料显示,因病致贫人口占贫困人口的比重,全国为42%、四川为53%、凉山州高达60%。有的地方还更高,据河北省调查,因病致贫、患慢性病、患大病、因残致贫占比达80%以上,60岁以上贫困人口占比超过45%。
二是老贫人,就是贫困老人。他们年龄大、病多、又没有劳动力,无业可扶,也无力脱贫。据河北省的调查,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中低保、五保贫困户占比高达近60%。去年,我夜宿过一户五保老人家,这家两位70多岁的老人生活过得十分艰辛,所幸村书记住得离他们家近,平常给予了许多关照。
三是返贫人,就是因灾和市场行情变化产生的返贫人员。现有深度贫困人口大都处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社会发育不良的地方。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大市场。也因此,在一些地方返贫群体总是居高不下。要一手抓脱贫,一手抓防贫,消除贫困发生的土壤,才能将贫困彻底清除出我们的视野。
三、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十三)扭住才是根本目的。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所以,在“三最”中,最困难地方“盯住”了、最困难群体“瞄准”了,还必须使最急需问题得到“扭住”,这是最为核心的。可以说,“盯住”和“瞄准”仅是手段,而“扭住”才是根本的目的。否则,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十四)必须坚持缺哈补啥。我个人理解,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的本义就是个缺啥补啥、补苴罅漏的问题。不管是对最困难的地方,还是对最困难的群体,都必须坚持这一原则。众所周知,深度贫困村往往百业待举、百废待兴;深度贫困户也许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因而就特别需要做到缺啥补啥、补苴罅漏。
(十五)突出解决当前最缺。诚然,他们因为“缺”的可能很多、需要“补”的也就很多,要一下都解决可能也不太现实。这就需要充分发动最困难村户参与,与他们沟通、商量,认真帮助筛选,分个轻重缓急、分个近中远期,从“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着手,一项一项办理、一件一件解决。只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才能增强最困难村户的获得感。
(十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还必须充分尊重最困难村、最困难户的意愿。否则就扭不住。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上级关注的事情,并不是最困难村、最困难群体关心的;而他们关心的事情,上级又往往不关注。一些地方,从上到下的干部,都在搞自己的那一套,最困难村、户就不那么“买账”。
(十七)切实开展精确帮扶。就最困难的地方、最困难的群体来说,精准扶贫内涵之一就是要围绕他们的最为迫切的需求来开展精确帮扶。如果最困难群体渴了最急需喝水,你却给他吃红烧肉,他就不觉得你为他着想;如果最困难群体饿了最急需吃饭,你却给他穿华丽衣服,他也未必会领你的情。因此,帮扶必须精确。
(十八)扶持村域经社发展。就最困难的村社来说,应“扭住”村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既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实施深度贫困村提升工程,解决好基础设施、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以及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问题。要脱贫,路先行,特别应优先解决好群众企盼的通路、通水等基础设施问题。
(十九)对号入座因户施策。就深度贫困群体来说,应“扭住”因户施策。虽然最困难群体致困的原因有多种,但归根结底不外乎这样几种:人多地少,老人和小孩为主,劳动力缺乏;婚变家庭,妇女带几个孩子,无青壮年劳动力,生产生活困难;缺发展启动资金,无长期可靠发展项目;老弱病残家庭,长期有重病患者在家,大量医疗花费致贫。因此,务必按“七个一批”对号入座,因户施策。
(二十)锁定既定脱贫目标。工作中务必要把重心放在“最急需”三个字上,切不可面面俱到。因此,还要合理确定帮扶目标以及脱贫目标。自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以来,中央和各地都高度重视深度贫困问题。但是,脱贫攻坚的目标没有变,我们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坚持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不吊高各方面胃口。
(二十一)务必埋头苦干实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脱贫是靠干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统出来的、说出来的,更不是写出来的。务必要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把基层干部的精力腾出来,狠下“绣花”扶贫功夫,切实解决好群众最急需的问题。
综上所述,对深度贫困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极为关注。“三最”既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具体化,又是破解深度贫困难题的根本路径。只要我们遵循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这个路径加油奋走,完全可以战胜深度贫困,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省扶贫移民局项目中心主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