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孙九霞:传统村落中的旧乡绅、新乡贤与旅游移民

[ 作者:孙九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23 录入:王惠敏 ]
    今天非常荣幸能来到这个地方,今天带来的话题,其实是一个命题作文。因为说我们要做新乡贤的公益大会,我也得靠上新乡贤。

01、中国乡村的现状与乡绅阶层

现实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有人问我说,你觉得我们乡村该怎么办?大家都知道,对乡村的关注特别激烈的一个文化名人是冯骥才先生,他这么多年一直在呼吁,我们的乡村在日渐消失,事实也是这样子的。

乡村出现了空心化,大量的无人村开始出现,原子化和城乡二元的格局。

一方面人口外流,导致大量传统村落凋敝。这个人口外流凋敝,不是现在发生的,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伴随着移民城市的出现,它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就已经凋敝了,但那时候的凋敝是一个钟摆式的,人们在农闲的时候,可以摆出来,农忙的时候可以摆回去,而现在摆不回去了。

对于当时富士康发生多少连跳我们还记忆犹新,这个多少连跳有富士康本身的原因,我个人觉得,是打工二代的承受能力以及参照系发生了极大变化而导致的,导致他们已经回不去乡村了。

还有长期荒废导致传统村落自然地衰退。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其实是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破坏了大量的乡村。我们国家所倡导的是,农民出来进城,还有上楼,包括在藏区,我看到很多牧区都建设了汉族地区的新农村,那是一种对他牧业生活的一个极大的破坏。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我们乡村是怎么样子的?乡村是我们整个中国人的精神内核的源泉,在这个来源中,乡绅阶层是乡村共同体的重要支撑。

因为我们中国的社会就是乡土社会,费孝通先生有一本著作叫做《乡土中国》,它是以家情、家族、宗族为繁衍纽带的,乡村共同生活和历史记忆,形成了一种稳定性和自我调试性的社会结构,这个社会结构是非常稳定的,所以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相互认识,所以它的社会关系的法则,就有很强的约束力。

乡绅在这个村落中,就是一个社会的主导力量,因为他们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能够参与乡村的事务,能够在政府和民间社会当中发挥媒介作用,我们是靠这种乡村治理的。这样的一个社会结构是特别稳定的,即使是乡绅离开了,跟乡村的连接性也是很强的。比如说刚才谈到的徽州,像基地和农村,那是徽商在家乡留下的世界文化遗产。

旧乡绅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他们世居乡村,除了科举入仕、入仕为官外,基本在乡村安身立命。旧乡绅的经济基础、社会根基、文化认同也是归于乡村的。即使离开乡土的官员,他们在离职之后、退休之后,也会告老还乡,回归乡土。传统的社会乡民对乡绅具有依赖性,两者连接非常紧密,是处于同一社会网络。

在近百年来的历史变革中,乡绅阶层逐渐被摧毁和瓦解。

辛亥革命破坏了科举制度,削弱了乡绅阶层的更替,这个阶层开始慢慢弱化,原来的格局开始遭到了一种破坏。后来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各种乡绅阶层日渐瓦解,这个阶层就消解了,我们的社会治理变成到现在为止,我们是靠基层政府延伸到乡村这个末梢来进行管理。

乡绅离乡,也就成了历史趋势,而中国乡绅丧失了他自我治理的传统社会基础,所以现在我们整个公共治理、乡村治理日渐弱化,并且随着我们的农业税费的取消,以及计划生育弱化,政府职能越来越弱。

在这个市场经济时期,进城务工,农村人口流失,大批农村人口离乡之后,使得乡村开始衰败,城市汲取了乡村中的中坚力量,乡村成长的土壤又被破坏掉了。

02、“新乡贤”的类别与基本特征

未来怎么办?这几年我们国家各类政府话语,社会民间力量,以及底层的声音都折射出新乡贤这样一个群体。

所谓的新乡贤不是在座的诸位,它是有着一种不同来源的。这个来源我们来看谁是新乡贤?

首先,最重要的乡贤应该是当地的乡贤,本土的新乡贤。当地的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社会精英、宗教精英,这些人的乡贤力量应该焕发出来。

还有一种乡贤是城归的乡贤。在城市里打拼之后,获得能力和财富的成长,眼界的扩展,之后他们返乡创业

还有是指携带着一定社会资本外来的新乡贤。这个外来新乡贤包括在座的有NGO的朋友,还有一些投资者,或者是旅游移民。

旅游移民目前来说是一个越来越大的群体,尤其是北京雾霾的出现,北方人越来越活不下去的状况下,然后他们开始南移,离开了令他骄傲和自豪的首都、首府。这种移民我们把它叫做生活方式型的移民,这里边有一部分是乡贤。

新乡贤和旧乡绅的对比来看,旧乡绅是扎根乡土的,他们的文化和认同、根基、世世代代都是依托乡村的,对乡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所有事情他们都有干预机能,乡民对乡绅是有很密切的社会关系。新乡贤群体内部差异非常大,比如土生土长,离土离乡之后返乡,还有回乡养老的退休人士,还有外来进驻者。

这些人刚开始,我不说未来,未来我希望他们真正变成扎根当地的乡贤,但是现在不行,他们很多时候仅具有文化经济单方面的引领,具有单一的社会影响力,并且他跟乡民之间的关系是有点市场经济导向下的竞争跟合作关系,要么跟当地本土人竞争,要么是我雇佣你,或者我租你的房子,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

在各类乡贤中,每一类乡贤特征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土生土长的新乡贤,他们有比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整体发展有一种使命感,并且能够运用自己原有的熟人网络和信任度,进行有效的政治和经济动员。个体的综合发展,可以助推乡村的整体重建,所以在乡建中他们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贵州安顺有一个周官村,当地地形和雕刻是很重要的,在这里出现了一个人叫秦发忠,来自贵州的朋友可能会认识这个人,整个村落的发展,其实跟旅游很缓慢的,早期被人发现,慢慢的进入大众视野,开始寻找一种发展的路径。现在开始举办一些关于傩雕节。这个过程中秦发忠扮演什么角色?

这个人是一个手工艺人,一开始到处像流动商贩一样做这样的事情。后来随着旅游发展,他跟整个社会发展具有一个多元的互动性。并且这个人现在他的成长,超乎寻常。

我认识他是在学术会议上,在人类学的学术会议上,他可以讲他个人人生故事,并且还做研究,提交论文,当然他论文的学术性会差一点,但他做演讲的时候,比学者的底气都足,站到台上正中央,讲他的文化、故事。他现在做了一个傩雕博物馆,他用政府各种各样补贴,然后开始宣扬当地的文化,并且现在还在参与政府举办的一些协会,这里个人和政府之间是一个有机的体系。

返乡创客中的新乡贤,他们具有一定资本和技能,在乡土发展的机遇创造了返乡动力,故乡产生了引力,都市生活又给他一个推力,他就回乡,为乡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个体的发展可以为乡民提供一系列的示范效应。

有个村叫天龙村,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特别强,我们知道少数民族喜欢穿民族服装,但多数局限于在当地或者当地过节的时候穿,但这的人他要外出的时候他要穿上,我说你们为什么要穿?他说好看,然后他们打工在外边娶了儿媳,儿媳回这里过年一定要拥有一套他们民族的服饰,他们的族群认同特别强烈。

即使如此,它的文化传承也是有危机的,这个天龙村的模式很成功,因为建筑保存特别好,村集体发展旅游业,后来被公司介入,但是它的旅游有问题,现在我就觉得大公司的介入之后,极大的影响了它的旅游发展,可能未来的前景并不好。

郑红祥家本来是银匠世家,但是他小时候不喜欢学,就出去做装修之类的,后来他家乡的旅游业发展,他觉得是不是要回家,重拾家族手艺,制作银饰制作品。在旅游推动下,他成了新乡贤,他自己去凯里学银饰加工,开了银饰店,现在每年收益量都非常大,这个是传统工艺的复兴,并且对当地社区有一个带动作用。

还有旅游移民的介入,旅游移民这个群体,也是能够发展旅游社区中的新乡贤,但是旅游移民是有分化的,有各种各样的移民。

因为我前面说到各种各样的力量,使得这群人开始成为一个很大的群体,不仅仅是过客,很多人成了住客,住在那个地方。

另外还有一些旅游房地产的开发,比如说海南、三亚,大量的地产上马,还有像一些过冬游客,像北京或者东北老人,都在这个地方过冬。这些社会精英,成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重要的参与者,他们拥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并且可以运营客栈,投资房地产等等。

大理的喜洲村,它保护的特别好的前提是政府的提前介入,这个喜林苑本来是国家重点文保单位,重点文保单位是不允许经营的,但是这个法令是后来出来的,他们是先做的。

美国人林登特别热爱东方文化,他的太太是一个中国人,在他客栈里装修的一草一木,都是他自己做的,并且他收了很多当地文化元素的饰品。他做的不仅仅是开客栈,最重要是他做的活动不是让中国游客体验这个地方,而是让外国游客。

他做了大量的外国人夏令营,年轻人和各种各样的人来参加喜洲镇早市,学习白族歌舞,并且讲解他的建筑文化,并且他让很多小孩在那里做喜洲耙耙,将东方的活动传递给西方,文化交流的意味特别浓,他请了很多国外的留学生在这里做志愿者,当然他的店长是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生毕业,在国外又留过学的人。

他这样一个开发模式叫做建筑保护,保护了传统的建筑,并且进行文化交流,还有文化传承。他请的人全部都是当地的,因为我当天去的时候,他各部门员工在拍照,所以他各个部门都是当地人,让当地人了解当地文化,再讲解给游客和外来者。

还有一个旅游移民介入,有一类叫既融合又区隔的休闲度假者,这个休闲度假是比较长期的候鸟式的,比如夏天在北方,冬天在南方。

在三亚,有个回族村,是海南惟一的回族聚集村,这个村回民不像西北回民一样,是从陆上丝绸之路来的,他们是从海上的丝绸之路来的,所以整个文化传统不太一样。但是它的宗教是一致的。早期这个是个渔民村,后来开始买纪念品,再后来进入其他旅游行业,现在又加上了旅游房屋的出租等等。

汉族地区人到大理,生活是不一样的,人民交往不一样的,但这个社区他们的宗教是一样的,空间上有建筑增加,但是公共空间是共享的。比如说清真寺一起做礼拜,宗教认同得到很大强化,因为他们都是教友。

但在文化和阶层上他们是有区隔的。文化上比如说,外地人说你海南人怎么天天吃稀的呢?怎么能吃饱呢?当地海南人就觉得你们天天从西北寄那些馕、羊肉很奇怪。另外当地居民经常说这是我们能干的事情,移民的人他们会觉得为什么是你们能干的?我们是有钱有闲的人。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些回族居民比他们有钱的多,非常非常有钱,只不过他们从事的行业不一样,或者身份不一样。

另外还出现一种乡贤,同阶层的融入。比如有些都是社会精英,移民也是精英,当地也是精英,他们交往很密切,并且这种移民的精英可以介入当地生活,做各种各样捐助,还有办各种各样培训班等。所以他开始介入到当地整个社会生活中。

还有一种,旅游移民大部分是后者,是割裂了乡土空间的旅游经营者。这些经营者也说我是因为喜欢大理才来的,好像为了这里的生活,事实上是为了来这里赚钱。

还有个双廊村,双廊村现在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是因为外来投资者太过集聚者地进入,而政府规划又没有跟上,变成一个投资热土,每个人的投资空间做得很好,但个人投资空间以外的地方真是一团糟。

这个地方有一个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杨丽萍的一个物业,她置这个物业后租给千里走单骑经营这个客栈,我去了之后发现,杨丽萍的别墅可以面向洱海,春暖花开很漂亮,但是别墅背后有一个全中国最脏的厕所,我就没见过那么脏的,整个道路乱的一塌糊涂。

每个客栈只管进了客栈门以里的空间塑造,以外的全然不管,所以整个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这个是他们相互之间的不融入。

外来经营者和当地是区隔的,外来经营者觉得我只来实现我的乡愁,找我的乡愁,跟你没关系。你这儿不好,我可以另做选择,当地人也是,我就是出租给你,你给我租金就完了,这里出现了很强的二元化社会。

03、乡村的未来——“新乡贤”能否成为复兴乡村的核心力量

最后看几点思考,首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新乡贤的崛起,旅游移民介入,一定程度上给目的地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但大多是文化、经济单一效应,具有简单的社会空间影响力,缺乏对乡村整体性的关照,难以推动乡土重建。

新乡贤是一个内部分化程度非常高的群体,当前乡村的重建需要新乡贤,但也不能不加选择,我们到底做什么样的乡贤,谁是主体?即使是扶贫,你能扶得起来吗?你这个扶能扶到何时?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广东的扶贫还是力度非常大的,包括广东的公益的传统,非常深入到社会中。

比如说企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他们做得很充裕。2016年碧桂园拿给省政府的扶贫基金是多少?5个亿,他们在英德做了一个树山村,他把每家房子都改造好了,居民只出一点点钱,并且他把整个碧桂园所用的苗木,全部让当地人种,当地人也不爱种。扶很重要是把内生的活力激发起来,点燃起来,外在的扶是不解决的,因此要唤起它的主体性。

另外不论是新乡贤本身,还是各类对新乡贤给予希望的主体,我们都要反思,我们所有介入和参与,一定是跟大家一起走的,而不是对乡村的二次剥夺,不是仅仅去乡村寄托你的乡愁,而是跟它一起发展。

新乡贤的治理,的确是一条非常好的复兴乡村的有效路径。这里就需要新乡贤资源的整合和文化的再创造,要融入当地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良性的互动,带动乡村的蓬勃发展。

这里要注意一下,我们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连接性是特别重要的,不连接依然还是加剧了乡村原来的城乡二元,再加剧了乡村内部二元性。

这里有几个观点,一个是要文化传承和发展,介入到它的文化传承,挖掘它的地方性知识。比如说当地的一些地方性知识,我在梅里雪山看到他们现在虽然大量建房子,但是他们的森林保护的很好,为什么?他们的神山信仰。

还有是主体性意识的提升,这个主体的意识,比如说社区的营造方面,这个是我们要好好的向台湾学习的,我们公益组织要向台湾学习,因为台湾真正的是有民间社会,它的公益社会蓬勃成长,公益都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它的血液中就流淌着这样的东西。

最后一个结语,当本土乡贤难以全面转型,归城乡贤难以迅速成长时,外来新乡贤或许将成为最具推动性的主导力量。

外来的快,因为我们所有的建设和能量的积累比较集聚,但是前提是我们要秉持着一种事业感,融入乡村进行可持续的投入,这个投入既有经济投入也有精神投入,也有爱心的投入,要防止流动作战的商业投机主义。这里不好换一个地方,对真正的乡土社会的重建,是没有作用的,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孙九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兼任天津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广东社会学会副会长。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研究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人类学、旅游与族群变迁、旅游规划及开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社区与旅游发展等。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商务印书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论著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曾主持或参与新疆喀纳斯、大香格里拉、吐鲁番市、桂林市和阳朔县、黄山市、张家界、西藏林芝、南京夫子庙、山东临沂和日照、广东河源、梅州、江门等多个著名旅游地的各类旅游规划。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古村之友志愿者网络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