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李昌平,中国乡建院创始人、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学者。《南方周末》2000年年度人物,2006年“中国最具行动能力三农人物”,改革开放30年改革风云人物,村社“内置金融”理论创建人、农村“内置金融”村社及联合社体系建设推广专家。本期《院长专栏》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剖析为何出台“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因。
1.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我国效仿发达国家城市化优先战略的修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于国家现代化的所谓"普遍规律",制定了以优先发展工业化、促进农民城市化的现代化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在基本完成工业化时农村户籍人口要减少到15%以下。这个战略已经持续实施了近40年,农村户籍人口不仅没有减少,还增加了2亿人,高达9.4亿。事实证明,我国前四十年的城市化优先发展战略目标已经落空了,"消灭小农、消灭农村"的口号再喊下去已经与事实完全背离了。
2.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我国效仿亚洲"四小龙"出口导向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的修正
中国加入全球一般性制造业梯度转移进程之后,全球一般性制造业由少数人为多数人搞制造逆转为多数人为少数人搞制造,这样随着参与一般性制造业梯度转移进程的后发国家越来越多,一般性制造业竞争日趋惨烈,参与一般性制造业的劳动者获得的报酬越来越低,致使其收益根本无法支付其城市化的高昂成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再继续出口导向工业化优先战略是有害无益。
3.乡村振兴战略是防范我国经济系统性风险、维持城市资产价格稳定和经济可持续繁荣的根本性举措
相对而言,我国城市资产价格比日本还高。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农村资产价格向其应有的相对价值回归,让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才能够继续以"三农"向城市资产"泡沫"输血以维持其价格"稳定",从而降低我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4.乡村振兴战略,是扩大内需和增强国家主体性的关键措施
农民在农业领域所获得的收入一直是下降的,而支出刚性是增长的。一方面,农民收入过低,大量廉价劳动力从农村农业涌入沿海加入一般性制造业;另一方面,内需严重不足,一般性制造业的产品只能依赖国外市场。
致使形成了"农产品价格低——农民收入低——农民工外出多——农民工工资低(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刚性增长、消费能力下降)——出口越来越多——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印发人民币越来越多——通货加剧房价膨胀——农民和农民工购买力越来越低——工业品对海外市场越来越依赖——国家经济自主性、主体性越来越低——对农产品价格保护能力越来越低——农产品价格越来越低的恶性循环。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是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增加农民综合性收入及农民工工资性收入,扩大内需,进而促进国家经济自主性和主体性的增强。
5.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乡村振兴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性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了。很多农村的交通和通讯效率比城市还高,很多企业在农村比在城市更有优势,这为农村业态多元化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性条件。
6.乡村振兴战略是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绿色发展观主流化的必然结果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并逐步主流化,喜欢在农村生活创业的人变得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在农村养老也会成为很多城市老人的选项之一。相当一部分村庄,必将成为有钱人、有智人、有力人、有闲人投资、创业、工作、生活的首选之地而随之兴旺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是人心所向。
7.乡村振兴战略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正视和直接回应,是坚持走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二选择
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发展极不平衡,即使是在乡村两极分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十九大提出走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科学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和小镇,振兴乡村是促进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有力的举措。
真的明白了为什么要搞乡村振兴战略,明白了乡村振兴的真实目的,可能大部分人会理性下来。在我看来,十之八九的地方,并不需要在产业发展上搞大动作。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二是把社会建设好、发展好、治理好。三是把农村海量存量资源"变现"的体制机制建设好,且确保其"涨价收益"共富共享。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建院(微信公众号原创)2018-10-1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