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李巍:乡村旅游要立足特色创新发展

[ 作者:李巍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08 录入:王惠敏 ]

编者按:今年以来,甘肃省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来抓,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举措,甘肃省乡村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有力助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如何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服务、产品、环境、发展等方面的质量,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脱贫攻坚的突击队和富民产业的排头兵的重要作用?每日甘肃网特约请4位专家撰文对此展开探讨。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创造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系统以及农牧林花草渔生产环境系统,美化村院场祠社委等生活空间,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同步”协调发展。

努力保持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庭院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中内在乡土精神,对每类乡村景观元素进行最大程度的乡土风情展现。保护乡村整体景观格局,延续村落原乡肌理,对体现村庄历史记忆的重要建筑进行保护;充分利用乡土元素和乡土景观材料,提升乡村整体面貌和观赏性,烘托乡村闲适安逸的生活氛围和古色古香、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旅游专业村风貌建设要突出乡村田园主题特色,避免城市化景观、过度人造景观对自然环境景观的破坏。同时,应尊重我省区域文化差异特征,因地制宜,符合本地区景观风貌特征。河西走廊地区的乡村风貌应与绿洲环境相协调,在本土材料运用、民居功能拓展、地域特征传承、绿色技术运用、营建方式更新等方面做出探索创新。同时,发挥戈壁设施农业现代景观优势,打造河西走廊戈壁农业风貌景观,体现该地区现代农业特征,努力打造“戈壁绿洲景观风貌”;黄河中游地区应突出黄河风情、民族风情特征,加强对以“沿黄古镇(村)、黄河水车、羊皮筏子、黄河瓜果”等为代表的河畔文化元素进行景观化利用,打造“黄河文化景观风貌”;甘南高原地区按照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地域差异,对传统帐篷、马夯建筑、砖木建筑特征进行继承和发扬,在建筑细部方面反映出藏式建筑的独有魅力,打造“高原藏乡景观风貌”;充分发挥回族民居庭院美化特征,对庭院美化传统、砖雕、木雕建筑细部进行继承和发扬,打造“回乡民族景观风貌”;陇东黄土高原地区乡村风貌应突出塬乡风情特征,对传统窑洞建筑进行充分利用,打造“陇东黄土塬乡风貌”;陇南地区乡村风貌应突出山水文化特征,表现出该地区钟灵毓秀的环境特征,打造“陇南山水田园风貌”。

着力突出乡土特色,选取乡土材质进行构建、采用乡土语言作为解说、提炼乡土元素进行装饰,将乡土韵味进行极致表达,构建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区域乡村文化旅游体系。按照旅游活动呈现体验化、互动化、文化性的要求,根据全省各地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特征,深度挖掘区域文化主题,打造本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大力挖掘“丝路明珠·大漠风情”为代表的丝路文化主题;“大河流韵·黄河风情”为代表主题的黄河文化主题;“高原牧歌·藏乡风情”为代表的藏乡旅游主题;“黄天厚土·塬乡风情”为代表主题的黄土文化主题;“陇上江南·山水田园”为代表的生态休闲主题;“河州花儿·回乡风情”为代表的回族乡村旅游主题;“民俗体验·红火冬春”为代表的民俗节庆、文化体验主题;“户外天堂·畅行陇原”为代表的自驾车旅游主题;“中医养生·田园乡居”为代表的康养休闲主题;“长征岁月·红色原乡”为代表的红色记忆主题,“艺术创意、时尚社区”为代表的新型城镇化乡村。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每日甘肃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