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全国著名专家党国英是中国农村发展论坛的常客,他语言犀利而风趣,每每收获一批来自学界、政界和传媒界的“粉丝”。论坛期间,党国英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专访时谈了“新乡贤与基层治理的关系”,认为乡村越是市场化,开放程度越高,越能扬弃传统乡贤文化的糟粕。
让乡贤着力公共事务
党国英认为,对“新乡贤”的定义应该根据大众约定俗成的说法,除却拥有资本的乡村企业家、退休官员这类公认的乡贤之外,应当格外关注在村小组和自然村一级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草根领袖”,他们同样是新乡贤的组成部分,这部分草根领袖在当地往往具有深厚的根基和威望,与传统乡贤有相似之处。
草根领袖与基层治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党国英强调,草根领袖与村民联系密切,如果组织化程度高,将有利于基层的长期稳定,因为草根领袖与政府之间理性联结的可能性更大。他特别强调,前提需要赋予这一关系合法化,“中央同意让自治组织设在村小组、自然村一级,就有利于政府通过乡贤与村民沟通,通过乡贤加强了基层的组织化。乡贤对上代表社会成员,对下代表政府,自然提高了组织效率”。
广东探索推进以政经分离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让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等基层组织各司其职。党国英认为,这有助于阻止乡贤出现“恶霸化”“豪绅化”趋势,因为传统村组织公共事务与经济事务等合并管理,乡贤群体介入后,容易造成势力过于集中,“使乡贤不变成为害一方的恶霸,重要的不是教育,不是思想工作,而是把权力的含金量降低。怎么样降低?实施政经分离,让乡贤的作用多发挥在公共事务领域”。
市场化能扬弃传统糟粕
同时,引导市场介入农村,让农民发育各种团体,亦能够完善基层组织,避免出现乡贤“一家独大”的现象。党国英举例,河南一些村子的多数村民都在当地富士康打工,生产生活不依靠村委会,“所以公正的话就听你的,不公正就不听;如果全部生产生活靠土地,土地由村委会把握,那就不是这样了”。
部分地方政府主打“乡情牌”,感召新乡贤回家乡做慈善、做投资。对此,党国英表示,新乡贤为家乡建设助资助力短期内可行,长期无偿捐助,如果没有有形与无形的利益,恐怕难以为继。“从中获得威信也好,有助于做生意也好,有助于儿女的婚姻也好,一定要有些好处。”他认为,乡村越是市场化,越具备开放性,便越能扬弃传统乡贤文化的糟粕。
他鼓励农民多组织包括慈善会、法律自助协会、五老会、家乡建设理事会等团体,像珠三角的舞狮会就格外好,具有影响力,促进了农民组织的多元化发展,这是基层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保障。
1%的村庄打造成美丽乡村
由于工作关系,党国英常年在全国各地做乡村调研。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几乎每一个省都在打造美丽乡村,但他发现,这些乡村其实都在向小城市靠拢。东南某市的领导曾经对他说,他们没有办法做到让每一个村都搞得符合美丽乡村的标准,努力的方向是1%,让1%的村庄变成美丽乡村的标本。
党国英认为,打造1%的“乡村城市”,方向是对的。“每一个自然村都要齐头并进,没有必要,而且浪费。我们把1%的事情做好了,另外99%的居民点就转移到这个地方来。”论坛期间,党国英了解了丰顺留隍镇的建设情况,认为当地有针对性地开发有利于周边农村的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南方农村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