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郑风田:精准扶贫需要弘扬孝道

[ 作者:郑风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13 录入:王惠敏 ]

单纯的物质扶贫对农村贫困老人难以做到可持续,易返贫,需要重视精神扶贫的打造,通过弘扬孝道,让农村贫困老人彻底摆脱贫困。

我国贫困人口中的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中老年人要占去一多半,更令人堪忧的是,这些老龄贫困者都基本上是深度贫困,脱贫难、易返贫。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的宏观转型背景有关。

在中国的农村,过去几千年来都是家庭养老,但是近年来随着2.8亿人口涌进城市打工,大量的农村形成空心村,大多村中老人的儿女不在身边,自己又没有退休金,很容易出现赤贫问题。过去媒体已报道过不少恶性案例,比如农村生病老人因子女外出打工不在身边被饿死的惨例,还有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居高不下等。城市老人有退休金,而我国农村老人们却没有。如果农村出现对年迈父母不孝敬、不管不顾,老人们很容易陷入生活困境,尤其是如果生病就可能出现看不起病的问题,长期抱病生活会陷入凄凉。

精准扶贫仅有物质扶贫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两条腿走路,重视精神扶贫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陷入贫困的老年人真正脱贫。通过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威力,让农村贫困老年人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援助,过上真正的幸福晚年生活。应该将孝道文化融入到精准扶贫过程中,将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结合起来,将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将扶贫与扶孝结合起来,为精准扶贫的推进出实效、上台阶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孝道扶贫在新时代下显得非常有价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孝是首德,在所有善行中居第一位。几千年来我国孝道与家庭养老一直广受关注,也是最优良的传统之一。家庭养老模式是儒家文化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赡养老人是儿女们的应尽责任,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性。过去农村家庭子女如果不养老人会面临很大的道德压力,遗憾的是,近年来这种传统孝道有弱化的趋势,必须在新时代下重塑孝道文化,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要重塑农村孝道文化建设,加大宣传,鼓励“以孝为荣”的传统正能量。要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对农村贫困老人的关爱与帮扶,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激发农村子女的养老意愿, 让村民在家行孝事,出门见孝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营造“百善孝为先”的浓厚氛围。并且对近年来出现那些“人为财死”“唯利是图”等负面的价值观进行批判,督促教育子女履行好赡养、照顾好贫困老人的义务,

其次可以在贫困村成立村庄孝道委员会,把孝道扶贫措施与内容具体化 。村庄孝道委员会在人员构成上可以重点吸纳村庄的乡贤,包括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等,让那些德高望重、敢直言、有热心的人当委员会成员,并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产生。村庄孝道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本村的孝道制度、评优惩戒不良行为等。可以在村庄开展“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通过的“孝道”的评选活动,充分发掘孝道先进榜样的力量,弘扬爱心敬老文化,倡导优良淳朴的家风、村风和民风。村庄孝道委员会还可以对村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尤其特别是对不尊老、不敬老、不养老的道德失范行为进行监督,甚至可以评选负面典型,张榜公布教育劝导,并助其自我觉醒与自我转化。

第三,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孝道赡养公式,明确子女的具体赡养标准,将孝道扶贫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国各地已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比如有些地方通过开展农村调研,对年满六十周岁及以上贫困农村老人的子女、健康、居住生活情况等进行详细摸底,再根据老人的实际生活消费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适合本村的孝道赡养标准。山东有些地方提出每年每位成年子女应付父母不低于600元现金、200斤小麦面、10斤玉米面、10斤花生油。有些村庄更具体,区分了农村留守与非留守老人的情况分类对待,对于非留守老人,规定每年成年正常子女应付父母每天一元钱,每天一斤面,每年20斤花生油、20斤玉米等杂粮面,而对村庄留守老人,规定每年每位成年子女以现金的形式支付赡养费,其数额原则上不低于前述非留守老人相当金额。这些具体村庄做法接地气、易操作,容易形成共识,也更易可执行。

第四,对有些拒绝尽孝子女进行惩罚。仅有正面鼓励是不够的,因为依靠道德规范的约束远远不够,还要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要利用法律规范的强制性来规范个别子女的不孝行为。尤其是农村法制不健全,农民法律意识比较弱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大法制宣传,让村民知法、懂法、守法,在村民中广泛普及《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对不遵守孝道者不仅让其在村庄抬不起头,更应该对其绳之以法。

第五,国家扶贫政策要兜底,对年满六十岁的老人国家尽可能给予低保的扶持。国家对贫困老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要多投入,包括要提高新农合报销实际补偿比例、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和完善临时救助等。条件成熟后要对我国农村年满六十岁的老人实行普惠制的养老。普惠制的养老金制度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农村普遍被采纳并且运行效果良好。该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逆淘汰现象,实行普惠制给老人们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其操作管理也简单易行。世界银行在1994年的报告中指出,普惠制的养老金制度由于不考虑投保人的收入、财富与工作年限,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难题,管理成本极低,还可以有效地缓解贫困,更易获得百姓的热烈拥护。对农村老人的资助其实也是对农村儿童的帮助。因为这些农村老人并不会独享这些社会福利,我国农村大都有老带小的传统,老人们会把他们得到的福利代际传递到孙辈,这对我国未来的花朵,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资助农村老人其实等同于资助农村留守儿童。

当然对于那些村庄集体经济条件好的地区,也可以给老年人提供集体福利。比如浙江金华探索的“居家养老”就挺有价值的,他们在村庄建一个老年社区中心,每天让老人们集中在一起免费吃两顿饭,加强老人间的交流,改善老人们衣食住行的条件,也便于及时发现老人们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郑风田原创三农观察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