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王凤丽:农村家庭变化影响公共服务建设

[ 作者:王凤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18 录入:吴玲香 ]

农村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不仅影响有关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影响着农村家庭的稳定、伦理观念的变化和农村社会心理的变迁,甚至对城乡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自2015年春,河北省社科院课题组连续三年在衡水、沧州、张家口、保定等地就“承载非首都功能重大政策研究”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农村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并带来一系列实际问题,而现有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及时回应。

从家庭结构看,核心家庭迅速减少,而主干家庭快速增长。课题组以“实际常住(6个月及以上)”而非“户籍人口”和“在村里拥有耕地”为标准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各类核心家庭所占比例从三年前的58%下降到目前的46%,而主干家庭占比则从30%上升为42%,其中隔代主干家庭从23%上升到36%。主干家庭比例迅速增加,既因老年农民不再与成年独生儿女在经济和生活层面上“分家”,也因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离乡进城务工,而不得不把未成年子女留给孩子的(外)祖父母照顾。随着近年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农民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老年农民承担起农业生产和抚养未成年子女的责任。可以推测,未来几年内,农村地区标准核心家庭的比例可能继续下降,而主干家庭特别是隔代主干家庭的比例可能持续上升。

从家庭功能看,传统家庭功能因结构萎缩而削弱。农村地区主干家庭比例增加,辅证这一数据的,是正在农村迅速蔓延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则是传统家庭功能不可逆转的式微。传统农村社会的家庭形态,是以多个小型核心家庭按男性血缘关系组合成一个较大的联合家庭。这一传统家庭形态,不仅确保了传统家庭功能的实现,也保证了传统孝道伦理的遵守以及家庭各项功能的维持。传统的家庭功能主要是生育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存储私有财产功能、社会化功能等,但伴随当代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功能转由社会化机构、社会组织承担。当前,农村社会整体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家庭主动或被动地应对新形势带来的实际问题。家庭情感关系能否在分散中保持亲密和谐,原有伦理观念和习俗能否得以传承,传统生活方式是否有必要延续,不仅是家庭生活层面的问题,还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这在理论层面给家庭社会学研究提出了新问题,也在制度层面给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带来新挑战。

家庭结构和功能变化加快农村社会从首属群体向次属群体转变。无论是按F.滕尼斯对社会类型的划分标准,还是按C.H.库利划分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的标准,华北地区传统农村社会都是典型的首属群体社会。这样的社会以血缘、姻缘、地缘关系给合在一起,不同的家庭世代比邻而居,共度重大节日和人生大事,培养了共同的习俗和观念。例如,每到农忙季节,各农户主动组合在一起,共同劳动、共享生产工具,彼此以感情为纽带相互帮助,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家庭与家庭之间富有人情味。尤其在农业生产机械化普及之前,共同劳动的场合往往还是家庭、家族或村社讨论交流的平台。而近年来,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提升、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引发的家庭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不同家庭之间彼此互助和无偿劳动现象正在消失。在我们调查的几个县域内,均有农忙季节临时雇用邻居进行农业生产,并由雇主按劳动天数或按土地面积支付报酬的情况。而代表农村公共议事特征的“大喇叭”,也被散居各地的成员建起的微信群所代替。调查发现,进城务工农民多以微信群维系家庭感情、参与或了解村庄公共事务。“85后”青年农民普遍认为处理村务不宜讲“血缘”、“本家”,而应讲法律法规,还认为耕种土地是“父母那一辈的事”,自己这一辈更关心城乡差异带来的相关问题。年轻一代农民淡化家庭内外情感、注重公民职责权益,促进了农村社会主要人际关系由初级关系向次级关系转变。

家庭结构和功能变化,影响涉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整体经济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环京津的西部山区,共有25个县。按照户籍人口统计,这一区域生活着200多万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民。事实上,这一区域有相当比例的青壮年农民常年在城市打工,并不居住在农村。如果不细致深入地研究农村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变化,不认真研究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在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组织等方面的作用,那么涉农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农村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公共服务建设,就有可能供需脱节。

当前正推进实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致力于解决该区域内城乡全面发展问题。针对农村家庭结构和功能呈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应积极通过立法、行政指令及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布局,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总量和质量,提升农村经济和民生发展环境,促进城乡长远健康发展。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课题“非首都功能疏解中我省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年08月16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