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未来农药到底应该怎么用

[ 作者:致富帮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13 录入:吴玲香 ]

原题:一号文件再强调,农药未来到底应该怎么用

导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质量兴农”,强调绿色发展要突出一个“绿”字,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表示,我们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要从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入手,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再倡导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加之近年来由于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恐慌日渐提升,将农药妖魔化的声音甚嚣尘上,不少农民因此蒙受损失、无奈躺枪。

那么,农药到底应该如何科学使用?农产品安全又该如何保证?

1.农药误用有大危害

今天社会上普遍关心的农药安全与否的问题,大多并不是农药自身毒性太高造成的,而恰恰是因为农民朋友在使用时张冠李戴了,造成了毒副作用。

那么,农药误用之后,会给农作物和土地带来怎样的危害?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斐能研究员怎么说:

“农药的确有一定副作用。对于医药来讲,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就是强调了其副作用。医药一般用于个别的人,只需讨论对人体的副作用问题,而农药是施用到农业生态环境中去,副作用要复杂得多。农药对人的毒性是最重要的副作用之一。农药施用于农作物,如果伤害了农作物,就是发生了‘药害’,也是一种副作用。农药作用于农业有害生物体,有时会引起有害生物种群产生‘抗药性’,使得药剂再按以往剂量施用却不灵了。

近四十多年来,农药在农作物及在环境中的‘残留’,以至于对环境造成污染,成为人们非常重视的副作用。”

2.无人机提高农药利用率低

您可能不相信,有关农药的真相是,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农药的单位使用量越大,发达国家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发展中国家的1.5-2.5倍。

对于中国来说,由于规模化经营还很难实现,在田间地头基本要靠农民朋友背着药箱进行农药喷洒作业,这样一来,造成重喷和喷洒不均匀的情况就很严重,平均利用率只有35%,所以用量会明显增多。

如果用量多,农药利用率不足的话,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于土壤的污染和农药残留的超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中国农业大学药械与施药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何雄奎

中国农业大学药械与施药技术研究中心教授何雄奎认为:

“施药是一个非常精确的过程。过去这些手动的喷雾器,在我们国家的植保市场上占有了80%以上的份额,但它不能把农药打均匀,这是问题所在。我们经常说农药是子弹,药械是枪,施药技术就是如何打枪。一直以来我们的子弹不错,但枪不好,无人机的出现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无人机相当于20~40个人的生产效率,而且还能把农药打的均匀高效,确实很有前途。同时就像是高铁技术提振中国信心一样,植保无人机就是中国农业机械领域的高铁技术!”

3.生物防治代替农药

是药三分毒,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其他方式来减少农药使用不当带来的副作用,也能收获和农药一样的防病效果呢?

使用农药来防治病害属于化学防治,除此之外还有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植物检疫等等其他措施。那么生物防控有什么方法呢?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斐能研究员表示:

“温室里种黄瓜,最怕枯萎病和白粉虱,用化学防治的办法控制它们,有时效果欠佳。

科技人员发现,枯萎病基本上是土传病害,云南有一种黑籽南瓜耐病,把黄瓜苗的芽嫁接在黑籽南瓜苗的砧木上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此不但能控制住枯萎病,而且植株抗逆性增强,耐高温、低温,耐旱、耐涝,提高产量明显。

控制温室白粉虱,只要在温室头茬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甜椒等作物,压低虫口,二茬就可以再种,一般情况下白粉虱危害严重的是黄瓜、番茄。这两个例子也说明,单纯依赖化学防治的思想要不得,化学防治只是综合防治的组成部分。”

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来说,一方面要科学理性地看待化学农药的贡献和价值,不能因噎废食;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化学防治只是综合防治病虫害的一部分。

4.用农药要算好经济账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就拿生物防控来说,通过“以虫治虫”的方法确实能防患于未然;但是另一方面,生物防控在目前的成本还是很高的,而且也很难应对所有的病虫害。有科学表明,尤其是遇到突发性、入侵性生物灾害发生时,目前还没有任何更高明的防治方法能够替代化学农药。

对于农民来说,大家采用生物防控的方法通常是为了打造有机农产品,而有机农产品一定意味着高回报、高投入。那么,农药使用如何算好经济账呢?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斐能研究员建议:

“施用农药要讲经济效益,这里就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农业经济问题。

我们投入1元钱的农药,杀伤或控制了某种农业有害生物种群,到底能挽回多少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损失?理论上说,当然挽回的损失或者增加的收益要等于或大于1元,这种农药的投入才有必要,才有‘经济效益’。换句话说,防治某种有害生物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保障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或者与此相应的经济利益。如果某种有害生物为害不重,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小于施用相应药剂的投入,那就没有施药的必要,或者说此时用药比不用药损失更大。

一般情况下,农药的投入产出比为1:4时,经济效益比较显著。”

如何用药,采用哪种农药,对于农民朋友来说一定要从经济角度考虑清楚,一些前沿技术虽然很好,但考虑我们自己的发展阶段,未必是合适的。

长远来看,农产品安全是一件关乎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能否建立相互信任的大事,我们要按照相关标准严格自律,同时在监管层面又有国家来做背书,这也是打消公众质疑,赢得市场口碑的好方法。

希望农民朋友能够严守质量关,同时积极向当地农业部门提出申请!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致富帮(今日头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