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了十多年的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功不可没。在新形势下,应怎样转变理念,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期,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过推进农业补贴制度改革,实现向“绿色生态”转变。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谈了他对《方案》的理解和感受。
谈到《方案》出台时机,姜文来用“应运而生”形容。自2004年起,我国先后实施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2015年,又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但农业补贴制度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导致玉米等部分农产品与国际竞争力不强、对农业资源保护力度不足、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矛盾加剧等,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障碍。
“针对农业补贴的利弊,未来农业补贴的方向就是放大其利,减少其弊。”姜文来说,要在保障农业补贴总体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对农业补贴制度进行适当调整,向增加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保护生态方向调整。
“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来看,也迫切需要由追求‘量’向追求‘质’转变。”姜文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支撑了13亿人口的农产品需求,但重金属污染、水资源浪费、土地板结、秸秆焚烧等问题接连出现,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农业发展之路。《方案》的实施,有助于补齐农业补贴制度“绿色”短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农业补贴制度向“绿色生态”转变?姜文来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吃透《方案》精神,认真学习和领会,掌握其精髓,将其化为理念和工作的指南,从思想上重视,从资金上支持,从人才上培养。其次,要制定《方案》实施路径图,明确任务、实施路径和时间表,抓住重点整体推进。最后,要建立评估和考核体系,对《方案》实施进展跟踪,评估其优劣,为进一步优化调整方案奠定基础,同时建立党政考核体系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考核。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财经报2017-01-1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