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耒阳城区的街道上,几乎每一条都人声鼎沸,车流喧哗。而走在耒阳很多乡镇的集镇上,如果不是赶集的日子,往往看不到几个身影,一片寂静清冷。
南阳镇是耒阳市重点支持发展的小城镇之一,南阳镇街头同样人气不旺。
这个镇是耒阳产煤第一镇。一条连接京广铁路的专用铁轨,穿过众多的村庄、田野,延伸到集镇旁边的南阳煤矿。这个镇最多时有15个煤矿,曾一年完成国、地税收1.6亿元。
虽然一度镇上开好车的老板如云、镇财政也有一定的实力,但南阳的小城镇建设却明显“欠账”。很多老板安家落户不在本地,而是到耒阳和长沙城里。就在数年前,这里的集镇还被称为“五无”。无公厕,无下水道,无酒店,无停车场,无规范性市场……
当地一些人士认为,不包括南阳煤矿的矿工,全镇4万多人当中,平常居住在南阳本地的估计三分之一。在产煤较多的一些村组,进城买房的居民可能超过40%。因为有煤可挖,这些村组的村民富裕了,村庄的面貌却也遭受重创。
“环境这么差,我也想得通,谁愿意住这里?”当地一位人士对记者叹息。
如梦初醒,近几年,南阳镇努力还“账”。走在街上,记者看到干道两边的房子,统一贴上了青砖形状。下水道、垃圾中转站和预备给老师、医生居住的第一期公租房楼,也已经建好,城镇新区的规划也已经出炉。
尽管近几年煤矿价格断崖式下跌,日子很不好过的南阳镇,咬紧牙关争取上级棚改等政策支持,启动小城镇建设。
除了计划修建文化站、敬老院,南阳镇规划在没有因挖煤破坏地质的地方,新建学校,留住流失到城区的生源。上世纪90年代高峰时,南阳中学学生多达1300余人,如今余下400多人,还包括两个小学校六年级班级。
“如果我们的中学像石准中学这样有名气,就会留住一部分家长和学生,小城镇的繁荣就有了人气基础。”当地一位基层官员用羡慕的语气告诉记者,“不过,既然石准中学能够办好,我们这里的中学应该也能办好。”
循着这位官员以及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的线索,第二天记者到了三都镇的石准中学。这所条件极其普通的中学,因为升学率高、校风严,吸引了近一半学生来自城里和外乡镇,还有一些家长在学校周边的乡镇租房“陪读”。
和南阳镇一样,三都镇同样是产煤镇。石准中学既为三都镇扬了名,也成了三都镇建设小城镇的一张“王牌”,目前正准备支持学校扩建。
南阳镇政府还准备借助位于耒水上游,沿岸风光秀美,渡口历史悠久的优势,规划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南阳煤矿有1万多人居住,矿上的公共设施比较齐全,镇里也希望能够互补共享。
像南阳镇一样,耒阳从市到乡镇以及村,众多人士已经充分意识到城、镇发展不平衡,给当地发展带来的冲击。
当记者走访耒阳时,正好碰上当地举行“城市工作暨城市综合管理‘百日攻坚’动员会议”。盘活乡镇土地资源支持小城镇发展,也是主旨之一。
“作为小城镇,市里已出台《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但至今没有一个乡镇在生血造血功能上有突破……”
就在记者写作这一组“城肿、镇衰”报道的时候,接到耒阳一个镇长的电话,打听求教,“外地发展小城镇有什么好的思路、方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济参考报 2017-01-1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