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乡村规划师:只为农村做“嫁衣”

[ 作者:吴晓彤 陈碧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05 录入:吴玲香 ]

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辞了职,35岁的文晓枫回到成都,选择了一份在朋友眼中看上去“性价比”不太高的新工作——成都乡村规划师。

年薪从30万锐减到10万,常年在乡镇上驻扎,为乡镇发展定位、整体布局等提建议,代表乡镇政府组织编制乡村规划,对乡镇建设项目进行规划技术把关……文晓枫一下子就从沿海的一位白领,变成了天天奔走在乡间的泥腿子。

但这样的转变,文晓枫显得很有兴致,而且还不止她一人。今年11月,成都正式向社会公开招聘第七批乡村规划师。25个岗位名额,引来了近百人的同台激烈竞争。在这些报名的人当中,不乏有高学历和高职位人才,既有企业白领,也有公司负责人。文晓枫就是其中一员。

为解决广大农村对规划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2010年,成都在全国首创乡村规划师制度,向全市乡镇派驻乡村规划师,代表乡镇政府履行规划职能。过去6年多来,竞相走上岗位的200多名规划师,凭借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成都乡镇规划发展广开思路,打造了一批又一批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样板。

成绩令人折服,但一个疑团始终令人费解:他们为何要弃高就低?在这个岗位上进进出出间,乡村规划师为之沉淀下来,又是什么?

人才落地乡镇 第一件事就是“找茬”

从2010年至今,成都已经迎来第七批乡村规划师。在这些人当中,留得多,走得也多。

张睿,算是成都乡村规划师中的“老资格”。2012年底,张睿应聘成为第3批乡村规划师,第二年被分配到了邛崃市冉义镇,他随即辞去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乡村规划师的工作中。

“作为‘政府雇员’,我们要做的就是‘扮美’新农村。”在他的理解中,乡村规划师就是要因地制宜,对乡镇发展制定科学有序的规划。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张睿发现这个工作远没有想象中简单。

以前在设计院工作,张睿在办公室画画图就能搞定,实地踏勘的机会屈指可数,但乡村规划师就不同,基本上天天要和施工方“纠缠”在一起。张睿入职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参与邛崃冉义镇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工作。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在5、6个工地间跑来回,现场还得抱着设计图纸和施工方一一核对,同时又还得和水务、电力、国土等单位反复协调与项目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让规划起到实效,有时还不得不拉黑脸,与当地干部“唱反调”。

在新村一期主体工程实施前,张睿发现原方案没有较为集中的公共空间,而原设计的商业面积过大,且缺少公共停车场。出于景观环境和设施配套方面考虑,最终他和当地规划、国土等部门反复协商后决定修改方案,取消部分商业用地,增修带状绿地和公共停车场,为村民提供休憩空间。

“尽管在争论的过程中有些不愉快,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很好,也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可。”张睿开玩笑说,在乡镇摸爬滚打那么久,学会“找茬”是必须练就的一项本领。

随着乡村规划师在成都基本实现满覆盖,该制度仅实施第一年,就对300多项各类乡村规划方案以及550多项乡镇建设项目方案进行了初审把关,及时对规划实施的不足进行纠正。

从技术工变全能顾问 造就一批经典之作

新来的文晓枫没想到,自己刚刚才当上了乡村规划师一周时间,她就把简阳30多个贫困村跑个遍。这种压力、辛苦和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此前的预期。

尽快熟悉简阳的扶贫情况,到各乡镇督促项目进度、监督实施过程,对这位专业技术过硬但又缺乏实战经验的“新手”来说,此前令人羡慕的工作经历,仿佛在基层顿时失去了光彩。

“对乡村规划师来说,专业知识是必备的基本技能,但仅有这一项也是远远不够的。”今年43岁的罗素,是2011年成都选拔的第一批乡村规划师,在大邑斜源镇驻点已有数年。在此之前,她曾是四川一家建筑设计院的老总,拥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资质。对于文晓枫遭遇的尴尬,也有似曾相似的经历。

“由于对农村缺乏深入认识,以前做出来的图纸往往和现实脱钩,要么遭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否定,要么图纸拿到现场一比对才发现难以实施。”她认为,乡村规划有别于以往的工作方式,不仅需要控制建筑形态,更关键的是要综合考虑农村地理条件、群众意见、科学规划理念等因素。

从过去做纯技术活的,转变为对乡镇各方面情况都十分熟悉的“顾问”,这让罗素开始得心应手。而她的扎根,也得到了斜源镇镇长陈开浒的高度认可。在他看来,农村缺乏建设人才,不仅难以与技术人才沟通,施工过程也没法监督。过去修东西大多按自己的想法来做,修出来的建筑要么不合格,要么太难看。“罗素不仅填补了这一空白,就连乡镇上的发展思路、具体项目的规模进度等,她都能给我们出谋划策。”

几年间,像斜源这样充分融入“产村相融合”、“小组微生”等理念的新型乡镇,在成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造就了一批经典之作:郫县三道堰青杠树村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大邑苏家镇香林村、邛崃高河镇等成为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示范亮点。而每个项目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一位乡村规划师的心血。

数据统计显示,自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启动以来,全市共收到规划意见建议书1052份,组织编制规划454项,参与审查建设项目897项,参与指导项目实施1321项,在塑造了一批符合新理念和新要求,可复制、有特色、能持续乡村规划项目的同时,有效减少了乱占耕地、遏制违法建设和避免重复建设等现象。

乡间沃土 能否留住更多人才?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入,以及成都进入国家中心城市等建设的新轨道,打造一支招得来、干得好、流得动的乡村规划师队伍,对于成都解决农村规划建设人才匮乏,标准缺失、管理薄弱等突出问题,无疑发挥了巨大的补充作用。然而,面对工作环境、收入待遇、个人升迁等问题,乡村规划师同样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

根据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公开招募的条件显示,应聘乡村规划师,需有城市规划、建筑学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同时具有注册规划师或建筑师执业资格,或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经历5年以上。而目前在任的乡村规划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30%,社会招聘的全职人员占比高达70%以上。

通过梳理还发现,自2010年以来,成都共招募了7批200多名乡村规划师,目前留下的人已不到一半。

“只能说,每个人进来的初衷都所有不同,而乡村规划师的制度也有需改善的地方。”作为首批乡村规划师,张春结束邛崃市乡村规划师的聘用后,去年成为了邛崃市规划局的副总规划师。对他而言,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任务,除了专业技术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正是这4年乡村规划师经历,让他跳出了设计的单一领域。

然而,张春现今的归属,毕竟在整个乡村规划师队伍中是少数。

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张佳表示,为深入推进乡村规划师长效机制建设,成都已建立了专项经费保障机制,由市县两级财政在每年计划中安排专项资金。同时,全市每年都将招聘新一批规划师,作为人才队伍的补充和更新。“为减少期满后顾之忧,我们也在逐步考虑让其进入区县规划局事业编制。”

在探索建立人才保障平台方面,成都还将尝试打破地域、隶属和体制限制,从优化乡村规划师结构入手,建立健全人才评定制度、完善人事编制等,在建立规范的乡村规划人才保障体系同时,在各区(市)县规划、建设、国土、房管、园林和交通等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优先将人才应用于乡村规划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川报观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