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宋圭武:须让贫困者知道凭劳动才能致富

[ 作者:宋圭武 刘巧雄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976 更新时间:2016-10-19 录入:吴玲香 ]

消除贫困,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道醒目的伤疤。从有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开始,人类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然而,因为社会的根本制度及社会发展中的某些顽疾,就算是进入了生产力比较发展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人类在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贫困的梦魇始终如影随形。

同样如此,伟大中华民族在向贫困宣战了几千年后,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的改革开放,全力向贫困发起了冲击,成功让7亿多人摆脱贫困。如今,全中国人民又向最后5000余万“锅底贫困人群”发起脱贫攻坚总决战。对此,有“三农”专家指出,发力精准扶贫,核心是要激活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贫困者真正享受到凭劳动致富的喜悦,才能算是真正的精准扶贫。

“三农”专家宋圭武指出,扶贫先扶志,要积极帮助贫困群体克服等、靠、要思想。在贫困地区,由于劳动边际收益相对低下,往往会催生个人产生生产上的惰性。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劳动创造财富”的意识,通过社会上劳动致富的案例,帮助他们认识到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同时,通过技能培训、技术支持、先进带后进等方式,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使他们有脱贫致富的技艺和底气。

找准就业渠道让贫困者发家致富

宋圭武指出:精准扶贫既包括改善贫困群众生活状态,也包括改善贫困群众生产水平,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因此,精准扶贫,必须坚持先种树,后乘凉。对于确实没有生产能力的贫困群众,通过扶助“兜底”;对于有生产能力的贫困群众,则双管齐下,在给予生活帮扶的同时,更加注重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生产强项和生产技能,是进行特色种养殖还是搞“农家乐”?是进产业园务工还是安排公益性工作岗位?总之,为他们找出可以挣钱的“门道”,先利用扶贫制度性安排帮他们启动起来,然后还要“扶上马,送一程”,待他们的一技之长创造财富的作用发挥稳定后再放手。否则,扶贫就可能只有短期效应,而无法获得长期效应。

应吸取越帮扶越贫穷教训

宋圭武指出:目前,一些地方搞异地搬迁扶贫,忽视生产建设,在资金投入上,重点放在了生活设施建设上,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政府补贴一部分,贫困户自筹一部分,虽然家家户户建起了漂亮住房,但同时也让许多贫困户背上了一大笔贷款。由于没有稳定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最终还是导致贫困户生产、生活双双陷入困境。这样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吸取。

宋圭武认为,基于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少贫困地区往往具有很好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具有特色农业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开发,当地群众只能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精准扶贫快速发展中,必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例如,进行特色农产品种植、特色禽畜品种养殖等。另外,随着公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多。而不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往往比较丰富,可以大力开发,开办“农家乐”或生态农业采摘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金山银山是财富,青山绿水更是财富。

务必让贫困者掌握一技之长

宋圭武建议:大力提升贫困户人力资本。注重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工作,尽可能让贫困户每一个人至少掌握一门以上的劳动技能。至于培训何种劳动技能,则需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予以选择。把技能培训常态化,形成制度。

大力促进贫困户合作化和组织化建设。贫困户大多物质基础和生产能力较弱,需要靠合作化和组织化把他们组织起来,合力发展生产。推进贫困户合作化和组织化建设,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另外,要进一步规范现有的各种合作组织,并充分发挥那些能力较强、已经发家致富的“领头羊”们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发家致富。

同时,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发挥好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作用。实践证明,驻村帮扶是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但在驻村帮扶工作中,也还存在帮扶不均衡的情况。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是驻村干部所在单位应给予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二是注意强弱搭配,能力较强的干部可以多联系一些基础比较弱的村庄,能力比较弱的干部可以多联系一些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大公网(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