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1亿人进城:新型城镇化装上政策推进器

[ 作者:梁文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14 录入:吴玲香 ]

涉及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等非户籍人口落户城市的红利接二连三派发,这项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成为十一假期结束后的一件大事。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方案》强调,要统筹推进本地和外地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实行相同的落户条件和标准,确保城市新老居民同城同待遇。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叶振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的文件是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配套政策,更聚焦重点,在相关体制改革方面也更加具体。

据悉,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49亿,城镇化率54.77%。然而,刨去农民工人口,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却只有36.3%

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各地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比2013年缩小2个百分点以上。

这也意味着,近5年的时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

纵观整个方案来看,相较以往在农业人口转移落户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落户方面的政策,此次方案更加全面详细。例如在落户方面,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将全面放开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包括农村学生、参军进城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达5年的、举家迁徒的农村转移人口以及新时代农民工等。与此同时,还对省会及以下城市则要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经济管理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王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户籍制度改革其目标是剥离户籍内包含的各种权利与福利,取消城乡居民之间的身份差别。

毫无疑问,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与常住人口市民化,不但享受同城居民公共服务于市民权利,还有利于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对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事实上,为进一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鼓励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我国在几年前就多次提及并下发正式文件。

这也意味着,如何推进城乡要素平等、合理配置让农业人口享受覆盖于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重中之重。

在解决户籍方面,有部分城市可以彻底解决。但是,大多数城市却面临着难以解决入城的农业人口的户籍。王晖说,在一些小城市落户较为容易,但是公共资源不足、就业机会较少。而大城市就业机会多,公共资源好,对于农业转移人口与外来务工人员落户的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直接反映城镇化的健康指数,新型城镇化一头连着供给,一头连着需求。

从产业层面来看,对稳定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成本等方面意义较大。另外,对扩大消费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城镇技术设施等多个领域有着巨大的释放潜力。

王晖认为,要发展配套产业,尤其是服务业,解决落户城里的农业人口就业,逐步改革各种不平等的政策,即使相关的政策一箩筐,如果得不到落实也是空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手机和讯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