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央按年度发布的一号文件多次强调转变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重要性,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再发文件部署农业经营方式的推进工作。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是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中国经济结构的必经之路。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包括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关系的深化以及农地产权关系的明晰化,其中,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关键。
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能够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与欧美发达农业经济体相比,我国农户的平均农地经营面积甚小。特别在粮食生产领域,我国农户的平均经营规模大约是欧盟的几十分之一,更是美国的几百分之一。笔者曾访问美国中部一个谷物生产农场,其3个劳动力竟然耕作了4.5万亩土地,还养了几百头猪。目前中国多数谷物生产农户的经营规模在15亩以下,不得不靠兼作非农产业维持生计。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这种比较劣势越来越突出。
以兼业小农为主的农业组织形态是制约中国中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食品的相对价格水平居高不下。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35%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这个指数多在15%以下。低廉食品有利于国民在职业选择中注重个人的创新偏好,增强国民经济活力。食品的高保障水平还有利于国民大胆消费,从而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消费率,推动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改变中国经济的投资与出口驱动的模式,必须提升总需求中的消费率,否则,我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中等发展陷阱。此外,小规模、半自给农业条件下的农村社会关系也具有显著的人身依附性,不利于发育现代性社会要素。这是农村青年离开家乡而不思回归的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水平正在提升。观察表明,越是靠近发达城市地区,农业的规模化水平越容易快速提升。上海松江区的适度农业规模经营已经普遍得到发展,家庭农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在传统农区,农户的经营规模也在逐步提高。据笔者在安徽阜阳调查,如果农户的谷物生产达到400亩,与目前的“小农户+专业化服务”模式相比,机械服务的成本会降低20%,生产资料使用成本会降低10%,农药及化肥用量也会降低20%左右,此外,土地利用效率会提高3%左右,而劳动生产率更会成倍提高。这种家庭农场模式如果与传统的手工加役畜的模式相比,生产效率更会有天壤之别。
推动农业经营规模水平提升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加快城市化步伐与改革土地制度。
我国现有农户约2亿户,户均耕地10亩左右,这意味着大量农户必须向非农领域转移,进入城市经济系统,才能使农业经营主体转变为现代家庭农场。据笔者测算,如果以农户平均收入达到城市家庭平均水平为约束条件,我国将来只需要约3000万专业农户;满足这个条件,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应在6%左右。考虑到农村人口的多样性,我国城市化率也必须提高到75%以上。这意味着我国城市化还必须向前推进。
据调查,我国农地流转中的地租率高昂,严重影响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的提高。地租支出常常占到农业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已经背离了土地市场运行的通常规律。一些依靠租地来扩大的家庭农场,因地租成本过高而难以持续经营。这种情形的发生与农户在土地流转时的成本与收益预期有关。通过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更加明确土地用途,有利于合理预期的形成,促使农业用地地租率的下降。实现这个改革目标,必须使土地产权更加明晰,在土地利用中确保政府与农户之间的合理关系,尽可能减少土地利用与交易中的政府随意性。
蒋志海制图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科学报2015年08月19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