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讲土话是做好脱贫攻坚的润滑剂

[ 作者:任慕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12 录入:吴玲香 ]

一位参与驻村帮扶的朋友曾跟笔者分享工作“心得”。刚驻村那会儿,他也是“水土不服”。后来,他学会了当地“土话”,沟通交流便顺畅了,与村民的“共同语言”也多起来,工作更好开展了。(中国纪检监察报 6月8日)

目前,正直全国上下奋力推进脱贫攻坚的时刻,全国各地将包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农技员等“城里”干部下放至基层,帮助基层普通群众发家致富,摆脱贫困。要帮助贫困人口发展特色产业,按期脱贫,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和贫困人群加强沟通,讲解和宣传各种扶贫政策。

沟通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虽然驻村帮扶干部大多是本地区的干部,但有也有部分是市级部门或省级部门下派的。因为他们来至城里,与身边朋友打交道时说的“城里话”。同时,不少人毕业后直接进机关,一年四季难得到农村和群众交流几次,即使工作需要到基层,也多数是“会上听听、面上看看、点上转转”,导致他们对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缺乏了解。到了基层同群众打交道的时候,语言中缺乏“地气”,还是习惯用“城里话”“官方语言”来沟通。用这些语言和“土农民”进行沟通,或多或少的还存在一些困难。群众更是觉得城里来的干部高高在上,不好接近。

笔者认为,包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农技员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和基层一线的“急先锋”,应把讲多讲“土话”。

一是要动真感情。要放下架子、带着真实感情,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心实意的同帮扶群众打交道,交朋友。只有对基层群众动了真感情,讲话说话,才能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才能把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二是要学会拉家常。不能抱着有事才拜访的心态,要有事儿没事儿经常去帮扶群众家里看看,和群众聊聊家常。实在没时间登门拜访,隔三差五也得打个电话问问情况。和群众要多聊聊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多聊聊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鲜事儿。这样一来,群众才会把帮扶干部当自己“农村人”看待。

三是要讲白话。和基层群众沟通,不能总是咬文嚼字,不能太官方,太书面。书面的说多了群众听不懂。同一件事,同一个语言要多听听当地群众怎么讲的,要加以学习提炼和总结。一来二去,随着“白话”知识积累,群众语言就会丰富起来,和群众沟通群众也就爱听了。

(作者住址: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