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谈扶贫:不怕区位偏远,就怕观念落后(5月9日,中国网)
众所周知,能在商海和市场中闯出一条路子的人,不一定是高文凭、高智商的拥有者,而很多改变蹇列命运和贫困面貌的人,往往是观念新颖的有识之士。
还有人说过,天下最难的事有两件:一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放到自己的口袋里。二是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放到别人脑袋里!只要把握“观念”二字,万事皆可获成功。
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新观念、新思路特别重要,是改变贫困地区群众命运的“金点子”。据人民日报近日报道,广西来宾市抓住甘蔗机收率不高、甘蔗收割机市场需求大的契机,以“无中生有、填补空白”的思路,规划筹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带动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推动其工业现代化进程,有望成为撬动这个后发地区跨越发展、追赶先进的一个支点;又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开发“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优势旅游资源为着力点,面向全国大力发展精品旅游业,谱写出一部“美丽战胜贫困”的变奏曲,这两地采用新观念新思路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各地学习的榜样。
诸如广西来宾、四川凉山之类的欠发达地区,当前在全国来说,还不少,更需要当地干部率先更新观念,彻底摆脱传统生产销售老套路,用新思路、新理念、新路径为“武器”,引领群众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脱贫增收致富之路。
有道是:“观念决定方向,格局决定结局。”欠发达地区,往往是有资源,缺资金;有人力,缺技术;有产品,缺市场等等,总之是不缺这样就缺那样,或是几样都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扶贫套路,都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需要当地党政一班人,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当地发展思路,奇谋妙计入规划、一个地方不落下、一张蓝图绘到底、追求实效强执行,把脱贫攻坚纳入地方发展“总体战”,困难群众“摘帽”才会有根本性保障。
“只有观念落后的干部,没有觉悟低的群众。”当地群众的脱贫步伐快慢,取决于当地干部观念的新颖程度。干部用心想事、用心谋事多,必然在采用新思路发展产业、新技术培训农民、新信息拓展销路、新科技做强产品方面有新招、实招、绝招、有新起色,群众没有不愿意致富的,干部怎样示范,他们就怎样实干,有一批观念新颖、创新实干、敢于担当、敢下深水的好干部,当地何愁不富、穷帽何愁不摘?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说穿了,不仅是脱贫攻坚,甚至各项经济发展工作,既需要苦干实干,还必须得加上巧干。比如最近河南蒜薹滞销,主要原因就是前年大蒜贵、群众去年底“跟风”导致,如果因地制宜发展种养殖和加工产业,根据市场走向科学预测,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的生产发展新思路,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感觉,灵活应对市场变数,用巧干把市场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干部手里、经济专合组织手里,规避市场风险,群众稳步增收才会有保障。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贫困地区缺钱,其实是缺与时俱进的观念和为民办事的毅力、闯劲。面对问题和困难,干部群众都要想办法,但作为群众的引路人和公仆,干部更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融入时代,积极思辨,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与政策、市场做好对接,采取切实可行的新措施,努力实践,全面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全力以赴改变农村、农业、农民现状:
一要拓展“资源+资金”思路,采取招商引资方式,激活土地、矿山等资源,带富一方百姓;二要拓展“资源+协会”思路,大力发展专合组织,把农村群众从小农经济引向合作经济,发展壮大农村产业;三要拓展“产品+技术”思路,引进能人,引进新设备,提高产品附加值;四要拓展“信息+市场”思路,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减少产品滞销率;五要拓展“农业+工业”“农业+旅游业”“农业+第三产业”思路,在合适的情况下,在农村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旅游经济、三产经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把农民变为领工资的蓝领、白领、金领,脱贫自不在话下;六要拓展“贫困人口+政策兜底扶贫+社会扶贫”,发动全社会力量,千方百计为贫困户找路子,想方设法为农民增收,让贫困一去永不复返。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