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优秀县委书记落马的四个警示

[ 作者:杜才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08 录入:19 ]

河北原邯郸县委书记落马 曾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5月4日中国网)

常言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河北省纪委监察厅网站2017年5月4日发布通报称,经省委批准,原邯郸县委书记、邯郸市交通运输局局长何志刚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审查,虽然没有说明是何种违纪,但估计性质情节很严重。

2015年6月,经党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决定,对在县(市、区、旗)委书记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的102名同志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予以表彰。在距今不到1年的时间里,已有王积俊、何志刚两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荣誉称号获得者落马,是一个“小当量”的爆炸性新闻,除了惋惜之外,更多的是警示。

警示之一,腐败分子也曾经是“能臣”。能评上“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能从2800余名县委书记中脱颖而出的,必有过人之处,纵观王积俊、何志刚2人皆是这样。其中王积俊只剩简历和违纪被双开的报道,“先进事迹”无处可寻;何志刚的“能臣”经历犹在,搜索发现:“2013年11月,何志刚调任邯郸县县委书记时,当地钢铁、煤化工等“当家吃饭”产业被调整,经济下行压力剧增,立县大项目少,发展后劲不足。面对困难,他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上项目、惠民生,拼搏实干,攻坚克难。一批批立县大项目开始在邯郸落地生根,投资规模达1107亿元。”的确,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何志刚“是把好手”,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如果“能臣”不是“廉臣”,终究要因不廉洁而栽。

警示之二,“边腐边升”值得警示。从王积俊、何志刚2人的经历以及众多的腐败案件来看,腐败分子都是隐藏在革命队伍中,而且很多人还有优秀事迹的耀眼光环,掩盖着腐败,骗取组织和人民的信任,其中何志刚在评选优秀县委书记时,群众的满意度达到98%,如果没有铁的证据,很难阻挡其“上升”的势头和“前晋步伐”。

警示之三,对“关键少数”岗位进行监督仍十分必要。“郡县治,天下安。”县市区委书记是地方“一把手”,是地方上的“关键少数”,如果缺乏了监督,就如同“达康书记”一样专权蛮横,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对能人一样要监督,虽然在《人民的名义》里名义出问题,但迟早是要出问题的,毋庸置疑所处问题还是权力失控方面。

警示之四,“不污不落马,不作不会死。”虽然很多官员头顶美丽的光环,有耀眼的成绩,有显赫的岗位,但因腐败是抹不掉的污点,迟早或因自己暴露出问题,或因“官商同盟”破裂爆料,或因情妇不满举报,或因小偷偷出证据,或因审计出问题,或因深入反腐查处问题,总之一旦有“蛛丝马迹”,就可能被“顺藤摸瓜”“扯出萝卜带出泥”,而沦为“阶下囚”。

一言蔽之,曾经的两名优秀县委书记“落马”,是反腐倡廉深入开展的一个重大信号,更有诸多警示,它深刻警醒着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强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廉官、做能官、做好官、拒诱惑、珍惜荣誉,否则党纪国法无情。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