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军福是甘肃灵台县上良镇北张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村支书,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厚植村民的产业家底是我应尽的义务。”姚军福说。姚军福所在的北张村地处灵台县上良最北端,是典型的山区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劳务输出和农作物产出为主,日子过得紧巴。在姚军福看来,山区有得天独厚的饲草资源,搞规模养牛是个不错的致富门路。2011年,他租赁流转本村的18亩塬地建了牛场,流转500亩山荒地种紫花苜蓿,第二年牛场就产出效益2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当年全村养牛净增100多头。(据《经济日报》)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几乎走遍了我国最贫困的地区,把大量心血用在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在不同场合,总书记多次讲述他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上推进扶贫工作的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采取了更加坚实有力的脱贫措施,取得了实实在在广为百姓称道的成就。扶贫步伐更加加快,贫困人数大量减少,脱贫地域不断扩大。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奔赴贫困第一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为了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战斗在贫困最前线的党员干部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精力。有的扶贫干部,自掏腰包为贫困户购买鸡鸭鹅,猪牛羊,有的充当技术员,和贫困户一起搞大棚蔬菜,搞瓜果栽培,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身“技术员”,成为行家里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扶贫工作,表面看是“磨磨嘴皮子”“动动脚丫子”,其实不然。如果你是一个外行,对庄稼活一窍不通,如何与贫困户一起干?如果不投入感情,如何体验贫困户生活的艰辛,对脱贫致富的渴望?所以,脱贫攻坚,扶贫干部要做排头兵,要以实际行动赢得贫困户的信任,才能带领他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俯首甘为“致富牛”,躬耕贫穷在远山。“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村支书,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厚植村民的产业家底是我应尽的义务。”这不仅是姚军福的肺腑之言,更应该是广大扶贫干部的心声。2016年,贫困人口已减少1000万人,剩下的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今年要完成减贫任务,就需要啃下这最硬的“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当每一位扶贫干部都俯首甘为“致富牛”了,根除“穷根”,播撒幸福还远吗?
(作者单位:四川省盐亭县八角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