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贫困县5年修不通63公里扶贫路 央视:简直打脸(2017年2月26日中国青年网)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公路不是简单的连接两个点一条线的事情,当公路修通以后,能够改变群众肩挑背磨的苦日子,农产品卖得出去,农资运送进来,人流、物流、信息量畅通,更重要的是将经济发展各个要素聚集起来,卓有成效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扶贫事业意义极为重大,可以这样说,修好一条“扶贫路”,胜过单纯的下拨几千万元扶贫款。
据央视报道,湖南某县规划修建一条“扶贫路”,全长63公里,途经6个乡镇10多个行政村,建成后5万多群众将从中受益,历经了三个五年计划,“十一五”期间立项、“十二五”期间动工,到“十三五”仍未完工,神似“蜗牛速度”,让央视直呼“简直打脸”。
一条63公里的通乡公路,在已经规划、立项并且资金到位的前提下,采取分段修的方式也顶多2、3年时间便可竣工,而修建设了5年还是“半拉子工程”,一则说明难度大,二则说明施工进度不是一般的慢。如果工程的确难度大,则可以分段承包,多段工程同时开工建设,就能大大缩短工期;如果慢吞吞施工导致5年还不能竣工的小工程,则是地方党政一班人没有高度重视基层扶贫工作所致,这样的脱贫事业可能真的要到“猴年马月”才能实现。
众所周知,用五年时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向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困难群众的关心关爱,作为地方政府更应该用急不得、慢不得、等不得的责任和担当狠抓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落实,让困难群众早日脱贫,一条事关群众脱贫的同乡公路,5年时间都没有修好,“蜗牛速度”实在要不得。
脱贫攻坚工作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规划实施,群众实用技术培训,农副产品销售等方方面面的事项,而基础上设施建设是一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先手棋”,注重质量也必须加快工程进度,以确保其他扶贫工作得以迅速开展。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5年没有修好一条“扶贫路”,更反映出一个地方的干部作风不强,对基层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意无视,对脱贫攻坚项目要求不严的问题。实现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重在狠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要改变扶贫项目建设“蜗牛速度”,一方面要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知耻而后勇”,改变扶贫工程建设的“蜗牛速度”;另一方面强化扶贫项目的督查督办,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提质提速扶贫工程、落实扶贫项目,以强有力的作风推动扶贫任务如期完成。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