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接到四川省宜宾县合众村一些村民的反映:他们村修建的一条立项2.8公里的村道,实际长度却只有大约2.5公里,短了整整300米,而且还存在水泥一敲就碎、涨水一冲就垮等问题。(网易新闻)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路很重要,国家也极其重视,光“十二五”期间,中央投资农村公路就达到了3265亿元。修路资金理所应当该全部用于惠农路的建设,可是到具体实施的时候,一切却变了味。有的惠农路变成了“糊涂路”,到底有多少资金真正的用到了修路上不知道,修路真正用了多少资金也不知道,糊涂账是一笔接着一笔;有的惠农路变成了“残疾路”,路是修了,可是质量却堪忧,水泥一敲就碎、涨水一冲就垮屡见不鲜,排水沟、护坡、堡坎该有的没有也数不胜数。
惠农路、致富路何以成了“糊涂路”“残疾路”,其中的猫腻不言而喻。笔者认为,此次宜宾农村公路所暴露出的问题,究其实质,其实就是一个贪污腐败问题。变成糊涂路,是因为一些部门、干部装糊涂;变成“残疾路”,是因为修路的资金不够,修路资金不够,是因为被“节省”了,而被“节省”了,其实就是被贪污了,被一些心怀不轨的官员、商人中饱私囊了。
惠农路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长远大局,不可轻视,也不容许被轻视。要让国家的好政策、好法规真正落到实处,让惠农路真正惠民,实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望,完善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很重要。首先,要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农村公路从修建到结束,期间所有的资金使用情况都要晒出来,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其次,要严肃追责问效,各级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需密切配合,加大监管力度,加强项目跟踪监督和问效,对存在的腐败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再者,要拓宽群众的反馈渠道,鼓励并支持广大农民群众做项目的情报员、监督员;最后,要加强基层干部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让民生政策真正的落实到位。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