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河北阜平、湖南湘西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逐步指出了扶贫工作的精准要义。特别是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脱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通过这些措施和方式,脱贫工作得到了很好的推进,特别是乡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焕然一新,农民危房、无房户等得到了改造保障,住上了新家。这些具体政策的贯彻到位,有效改善了农村居住条件。在产业方面,对一些有传统优势产业的地区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得到了市场认可,找到了致富路径。而一些偏僻贫困村、传统农产品种养地区,则由于劳动力的输出,在产业发展上存在短板,甚至影响农民参与自我“造血”的主动性与热情。表现为:产业引导上了马,但缺乏有效的劳动力进行产业管护,致使产业发展“一阵风”;其次,产业发展的路子预测不专业,难以迎合市场需求,容易造成产品滞销。为此,如何持续地发展好农村产业扶贫,发挥好农村土地资源价值,是精准扶贫需要克服和逾越的一道鸿沟。而今年12月中央相继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中央农村工作会,提出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一重要决策,为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搞活农村经济体提供了方向,是推动农村扶贫致富的长远之策。那么从哪些方面可以走出这样一条路子,愚见以供择之。
一、走农村产业发展国有化路子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而留守务农者多为老人和劳动力低下者。这样的现实,造就了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土地的撂荒。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这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依据,破解了农村土地的困局。而要解决好不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民众利益,切实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充分利用国有资本参与农村社会事业经营是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即:组织设立农村劳务服务组织,专门从事高强度的农村劳作服务,将农村半劳动能力从繁重的耕作中解脱出来,从而从事较为轻省的田间管理,以发挥更大范围的土地利用价值,而有效减少人为因素的撂荒等制约因素。同时,也可建立面向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产业经营购销服务体系,采取农村土地连片开发,形成规模经营的方式,提升产业结构,并积极有效推广现代化的、科学的耕养模式。
二、走农村产业发展基地化路子。
近年来,国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化解自身风险和有效控制原料成本,多以收购、合作为主,并未大规模地开发农产品原料基地。现市面上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又以“基地+销售”的模式较多,其行业性直接参与不强,深入度不高。这样的模式,由于其逐利性存在,加之与行业深加工企业合作的有限性,将很难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进行管护。这样的模式,由于利益的多次分配,直接摊薄农民利益的同时,加大了农产品质量的风险管控。为此,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发展基地化模式是现今需要探索的一种方式,即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出资参与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并通过自我的有效管控来强化原料质量,用自己的生产流程来优化质量,这应该是企业树立自身品牌的较好发展方式,更是挑起社会责任、回馈社会的体现。
三、走农村产业庭院经济化路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庭院经济发展迅速,牲畜与小家禽养殖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时过境迁,由于中国农村人力大量外迁,庭院经济不再富裕,转而催生了大量养殖场。现今,要做活农村资源,提升产业扶贫的实效性,很大程度上要积极培育一批新型农民,让他们回归到农村当中去,去引领庭院经济模式的发展。
过去,农村养殖一头猪、一只鸡根本不用饲料催肥,是百分之百的绿色、有机食品。今天,如果能复制这种模式,并通过商业途径为其提供全方位的养销服务,其产品质量必定符合消费群体的需求。当农民能得到切实可靠的利益时,必将点燃庭院经济的再次发展,其产业价值不可估量。
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保障。
要做好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走好产业化扶贫之路,需鼓励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转移到重点城镇开展经营。其目的,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业,并方便参与农村产业经营活动的同时丰富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转换。其次,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规模,应不因规模大小,均可给予扶持引导,以提高农村产业经营的信心。
最后,需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治安保障工作,特别是农村偷盗事件的个例,将影响到农民心头上的一个“怕”字,即:怕偷怕抢。
以上这些方式的投入,归根是服务“三农”,是为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而出发的,其投入应不因经营成果的亏损而转嫁到农民身上,理应纳入经营成本而形成对农民的固定收入,盈利则应在减亏后给予分红,以回归到扶贫的本质。也许,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惠农关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