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涉农资金应加大监管力度

[ 作者:陈国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9 录入:实习编辑 ]

记者今天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今年1月至10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查办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623人,同比上升94.6%;侦查终结1147人,同比上升67.7%。(12月15日,人民网)

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各式各样的腐败奇葩也都浮出与水面,权力“含金量”倒是让公众开了眼界:先是不久前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家藏三亿元现金事件,诠释着何为贪腐之“大”,而当公众还在讨论重达21吨的三亿现金在家中如何才能摆放时,如今又曝出一些“小腐败”,一些数额不大甚至看不起眼的“救命钱”“保命钱”被冒领,被侵占,腐败虽小,但危害甚大。

实际上,挪用、套取扶贫资金的案例不在少数,从各地通报的多种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蚊蝇腐败”案例来看,虽然涉事人员职务小、金额不多,但点多面广如蚊蝇扑面,具有鲜明的基层腐败特点,群众深恶痛绝,怨声载道。

确实,对“亿元巨贪”而言,背后是利用国家资源中饱私囊,对“蚊蝇腐败”而言,这些扶贫专款资金,都是贫困弱势群众的久旱甘霖,都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这些“炭”却还没到百姓手中,就被这些“蚊蝇”瓜分一层。这不是所谓的灰色收入,而是百姓的救民钱,救民钱都被收刮一层,想想真是令人发指。

那么,扶贫资金为什么就不能准确的发放到贫困户手中?细究之下,除了有个别人思想腐坏的主观因素外,监管制度上的缺位也为他们提供了客观条件。现实中,县一级纪委精力集中在查办大案要案上,对“小腐败”往往是“管得着,却看不见”。乡镇纪委,普遍存在专职纪检监察干部少,且面对的是熟人社会,执纪监督问责能力不足,对“蚊蝇腐败”往往是“看得见,却管不着”,“蚊蝇”们便愈发猖狂、肆无忌惮。

有权力就会有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腐败就是腐败,没有“大”“小”之说,而基层“蚊蝇”猖獗实际上是权力脱缰、监管薄弱酿成的苦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不能让“清水衙门”“边角碎料”成了反腐盲区,一定要擦亮眼睛,强化监督,完善问责,继续扎紧制度的篱笆,让反腐“零死角”,不要再让扶贫资金成了人人都想来吃一口的“奶酪”。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统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