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新乡发文表示,公务员见面相互不称官职,一律叫“同志”,“同志”这个称呼将代替以往的书记、市长、局长、处长、科长等职务。笔者认为,在经济尚未触底反弹的改革大潮中,应当把视线更多地关注基层群众身上,以他们的需求和疾苦为“第一信号”,把创新的思维下放到基层,少些“花架子”,多些“真功夫”,既可以杜绝弥耗资财,也可以避免贻笑大方。
称呼就是一个代号。代号更注重的是适用度和熟悉度。将职务换作代号,用意或许是希望在作风整治上来一个创新性的举措,但是,这样的称呼却有着浓浓的“跑偏了”的意味。
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是思想上的转变。从思想上认同,到称呼上转变,再到习惯上遵循,这样的过程应该是弥费时日的,也会因为宣传的需要,开通新乡的大小媒体,为此增开诸多会议来统一思想。这样做来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物资成本,其实完全可以拿来干当前更重要的改革问题。
当前改革在政务体系内更期待体制机制的创新。一个称谓,弥费精力不说,而且需要从时光深处去将他唤醒,然后再做千般工作让人认同,真不知道,这样的必要性还有哪些更高远的考量。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讲,这样的称呼只是让公务员遵守,老百姓在旁边做这种称谓的听众,他们是会肃然起敬?还是会哑然失笑?或者会诟病新的“花架子”和形式主义在政务体系上演?如果老百姓也一窝蜂地参与进来,那么,“同志”这个词语原本的经典语义和语义上的时代特征是会崩坏?还是会刷新始作俑者的期待,甚至从中滋生出生产力来呢?
胸正则眊子瞭焉!既然书记、市长、局长、处长、科长等职务存在,为什么要弥费精力再去打造另一套称谓?一以贯之不是很好?笔者认为,“同志”这个称谓如果通过当前不断更新的网络语言粉墨登场,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的口语交际过程中,这样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由文件的形式唤醒其存在,反而会露出一股子对现行职务职称遮遮掩掩的意味来,那么试问,书记、市长、局长、处长、科长们就是人民赋予他的职务上为人民服务的,这有什么需要遮掩的?与其下发文件、广开会议、耗费传媒,甚至启动监督把“同志”这个称呼从时光深处唤醒,不如扎扎实实地扎根百姓当中,用实实在在的群众路线把“书记、市长、局长、处长、科长”的称为孵化出浓浓的“同志”的意味来。
作者单位:绵阳市安州区兴仁乡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